新华社济南4月13日电 题:你可听到了那首由苦到甜的“黄河谣”?——山东黄河滩区60万群众喜圆安居梦走笔
新华社记者王念、袁军宝、闫祥岭
公元1855年,黄河夺道山东大清河,奔腾千里入渤海。
黄河改道,从来惊天动地,影响深远。在滋养齐鲁大地的同时,由于其“善淤、善决、善徙”的“习性”,也为沿河群众带来频繁水患。人与水的进退、田与沙的抗争经年往复,百姓安居成了最难实现的梦。
百年期盼,今朝梦圆。2017年,山东启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历经热火朝天的建设和满怀憧憬的搬迁,60万滩区群众逐一喜迁新居,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挪出穷窝破“宿命”
黄河滩区,即黄河主河槽与防汛大堤之间的区域。
长期以来,滩区群众为躲避汛期洪水泛滥,盖房前必须先把地基垫高,一座房子就要垫一方房台,建房成本大幅度增加。众多滩区群众把一生的精力和财富都耗费在垫房台、盖房子上。
每当汛期来临,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有时裹挟着泥沙冲出河槽,漫过庄稼地、村庄道路和房屋院落。洪水过去,往往庄稼绝收,甚至房倒屋塌……年长的村民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于家云是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高庄村村民,年近80岁的他自幼生活在黄河滩区。提起黄河漫滩的情形,老人感慨万千:“房子塌了,连地基都毁了,只能重新垫台盖房。我家盖房子盖了五六次,攒的钱都花在这上面了。”
“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曾经是黄河滩区居民艰苦生活的写照,对于滩区百姓,这是一个宿命般循环往复的“梦魇”。
安居才能乐业,安居不得,何以小康?
2017年,山东省提出通过外迁安置、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和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等方式,全面推动60万滩区群众迁建。这是山东投资规模最大、涉及人口最多、支持政策最优的农村群众安置工程。
以国务院批复的《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为统领,山东省配套编制实施了26个专项规划,构建完善规划政策体系,组织开展了3轮摸底调查,摸清市县和群众需求期盼,反复核实迁建规模。在黄河山东河段的上、中、下三段,迁建工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展开。
时序更替,梦想已圆。
4月初,记者沿220国道走进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孝兴家园,在春意盎然的群山环抱中,168栋高层住宅笔直挺立,社区里道路宽阔整洁。作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的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孝兴家园占地1450亩,涉及群众3.2万人,总投资约56亿元。8000多户家庭住进了窗明几净的楼房。
“就在5年前,我们还住在黄河边。村子离黄河最近不到二里路。每逢汛期,乡亲们就胆战心惊。为了躲避水患,房子建得一家比一家高,买了汽车都开不进家。”在泰安市东平县银山镇耿山口村,村党支部书记耿进平指着眼前一排排崭新的楼房说,村里人搬迁过来以后,再也不担心黄河水患了。新房子有电梯,还有管道天然气,这里的生活条件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去年11月,山东省宣布,启动于2017年8月的迁建工程,已于2021年5月底全面完成,工程累计投资371亿元,建成外迁社区、村台社区55个,改造提升旧村台99个。到此,滩区群众终圆“安居梦”。
再创新业天地宽
春天一到,菏泽市东明县“金凤滩”虎杖中药材基地一片忙碌,负责人车发展正和工人一道检修节能滴灌系统。这个基地面积超过1.3万亩,为大量滩区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
车发展告诉记者,以前浇灌是“靠天吃饭”,如今新上了水肥一体化设施,既可提高水肥利用率,还能省水省工省钱。“根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求,粗放的种植模式要向专业化、技术化的种植管理模式转变。”
“在家门口干,不用外出奔波,一天挣个百十来块钱,不算少了。”东明县长兴集乡长兴八号村台村民郭彦平说,这些天,他天天和20多个村民一起在虎杖基地干活。
目前,长兴集乡66个村庄全部迁到10个新建的大村台上。以中药材种植为代表的富民产业,正在当地加速成长。
村民们深深懂得,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但他们也希望能就近发展。只有当地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才能更好地就业致富。
济宁市梁山县统筹居民迁建安置区、家居产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形成“三区同建”格局,满足了群众既有新居也有就业门路的期盼。
在梁山县赵堌堆乡赵洛图村,村民赵长安把自家7亩耕地流转给种粮大户,每年能获得6000多元的租金和分红,还能在园区里打工再挣一份工资。“土地流转出去了,咱也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还能挣五六千元钱,现在比以前确实好多了。”赵长安说。
眼下,梁山县家居产业园建成区达到1200亩,厂房1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6家,年产值30亿元,吸纳1000多人就业。产业园负责人薛刚说:“随着新项目不断入驻,园区将逐步成为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良、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家居产业基地,为滩区外迁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赵堌堆乡党委书记张云功说:“黄河滩区‘三区同建’工程让滩区群众实现了安居梦、致富梦,滩区群众真正实现了滩区农业增效、群众增收和可持续发展。”
引导搬迁群众充分就业,必须实事实办、勇于创新。
济南市长清区根据黄河滩区迁建村特点和人员现状,积极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大调查、大培训、大对接、大就业、大安置、大成效”六大民生工程,让滩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免费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等服务。
山东突出滩区产业发展,协调推动安置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包括44个产业园区或项目,总投资106亿元,可吸纳2.9万人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元以上,以扎实产业带动充分就业。
同心共建新家园
曾经,“滩区八难”令人不胜唏嘘:灌溉难、吃水难、用电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安居难、娶亲难,一个个难题死死掐着滩区人的命门。
如今,行走在黄河山东段两岸,滩区群众的新家园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人们的生产生活日新月异,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记者来到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六合社区,崭新的学校、卫生室、社区服务中心、商业设施等映入眼帘。村民们把小地块打造成“口袋公园”或“小微绿地”,老百姓“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村庄四周还栽植了防浪林,树干笔直,像一个个哨兵,日夜守护村台的生态安全。
在黄河之尾的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社区党总支书记张麦荣告诉记者,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到社区食堂吃午餐,每顿搭配两道菜,天天不重样。为了让老年人吃得合意、吃得营养,杨庙社区开始向“医养+”方向提升转变,不定期组织老人们体检,形成身体状况记录档案,据此随时调整菜谱,做好营养搭配。社区还建立康复室,由工作人员指导老年人适度做康养活动。
在黄河山东段滩区,不仅老有所养,孩子们上学的条件也大为改观。
迁建前,菏泽市东明县的滩区小学校舍环境差,教学设施陈旧。在实施滩区迁建过程中,当地同步建设25所滩区小学,全部对照省级标准,教室宽敞明亮,阅览室、音乐舞蹈室、高标准运动场等也一应俱全,滩区娃彻底结束了“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的历史。
随着滩区迁建及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黄河山东段两岸柳绿花红、百鸟翔集,环境越来越美,乡村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黄河岸边天蓝水清树绿,满怀发展希望。”杨庙社区北范村党支部书记赵小华说,今年以来,社区进一步实施沿黄生态湿地长廊项目,建设农业、生态融合互促的湿地系统,筑牢绿色发展根基。
从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高家村村口望去,平坦的村内道路一眼到底,精心美化的墙面文雅有致。墙面上彩绘的二十四节气图、春耕秋收劝农图,还有在墙边点缀的小花坛,为小村庄增添了几许灵气。
“外面拾掇得这么好,咱家里也不能差。”村民高新民边摆弄小院里的花草边说,现在门前有花、墙上有画,爱护环境成了村民的习惯。
大河奔流,长歌未央。
山东省在推动滩区迁建工作中突出人民至上,将滩区迁建与设施配套、社区管理、产业发展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新建、改扩建88所各类学校,滩区内56处村卫生室全部达标,完成83处黄河滩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集中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
旧时的“黄河谣”,人们在歌里感叹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带来的无比艰辛;2021年9月底,山东省梁山县农民丰收节在黄河滩区举行,一首新的“黄河谣”唱出了滩区人的无尽喜悦:
金河滩,银河滩,
黄河两岸新家园;
美好的生活,脚下的路,
甩开膀子干……(参与记者萧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