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4月3日电(记者袁慧晶 姚子云)该如何让人在生命旅程的最后阶段体面地与这人世间告别?江西的一个小县城里,一名致力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女性,用十年时间在百余位服务对象身上找到了答案。
她想帮助人们和这人世间好好地告别
彭瑛是贵溪市爱在始终养老介护志愿者协会会长,她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在2013年。那一年,她的婆婆因为病痛折磨离世。
从那时起,家庭条件不错、几乎没做过家务的彭瑛决定要做一件事——帮助人体面地和这人世间告别,她开始了别人眼中“伺候人”的生活。
“我的服务对象不全是老人,有的可能比我还小。”52岁的彭瑛想起了大年初一送走的一个妹妹,胃癌晚期,才41岁。
十年间,彭瑛的临终关怀团队服务了121人,每一位都走得十分安详,家属说“就像睡着了一样”。这些服务对象大多被现代医学做出了“时日无多”的诊断,在被死亡困扰的同时,也将这种困扰带给了同样缺乏经验的家人。
3月31日,彭瑛新增了一位服务对象——50多岁的卵巢癌晚期患者,已经被家属从医院接回家。还没进屋,彭瑛就听到了屋内传来的嘈杂声。来到服务对象床前,她不出意料地看见,病人正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眼睛睁得圆圆的。
“安宁的环境对服务对象很重要,这需要家属的高度配合。”彭瑛通过半个多小时的肢体抚摸和言语安抚,让服务对象平和下来。彭瑛开始与家属沟通,用现场安抚的效果结合自身经验,教家属如何让病人在最后的时光过得舒适。深夜23时许,家属致电彭瑛表示感谢,说病人走时安详,彭瑛决定连夜赶往村庄送最后一程。
类似的情况经历得越多,彭瑛就越觉得:专业的临终关怀非常必要!
“笑着顺从” 她用爱包容一切
彭瑛的临终关怀服务一开始并不顺利。但近几年,她愈发感觉到,自己更容易被服务群体接受了。
3月16日,记者跟随彭瑛前往贵溪市人民医院去服务96岁的张奶奶。张奶奶是脑出血患者,年龄已不适合手术,医院选择保守治疗。这是彭瑛见张奶奶的第二面。看清楚病床前蹲下来的人是彭瑛后,插着呼吸管的张奶奶伸出手去触摸彭瑛的脸。
“摸脸表示她喜欢我,我用亲吻额头的方式回应她,我也喜欢她。”彭瑛说,临终者的感知能力再弱,也有分辨爱的本能,有温度的肢体接触是表达爱的最好方式。
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老人没有言语,表情也不多,但从肢体语言中能看出彭瑛带给老人的安心——彭瑛亲吻额头时会闭上眼睛,彭瑛喂牛奶时会配合地张嘴,彭瑛蹲在床边时会想抱抱彭瑛。
彭瑛花费数年时间自学心理学,取得高级心理健康咨询师证书。“临终病人的苦痛,很多来自内心深处。比如,对生存的眷恋,对死亡的抗拒,对不被至亲理解的委屈。这些情绪交汇在一起,形成了恐惧。”彭瑛说,志愿者需要读懂服务对象的需求,力所能及地安抚他们。
“他们处于生命的特殊阶段,需要被理解,要尽力满足他们,认可他们,顺从他们。”彭瑛说,爱可以包容一切,她用“笑着顺从”打开了许多关怀对象的心扉。
从1到20……志愿团队在壮大
十年时间,140人的养老介护志愿者中,彭瑛发展了20名专业的临终关怀志愿者。“个体户、理发师、月嫂、医生、教师……什么职业都有。大家不图名不图利,就想做好这件事。”彭瑛说,让她欣慰的是,很多志愿者是她过去服务对象的家属。
1990年出生的志愿者朱小慧是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一员。2019年底,朱小慧看着临终前在病床上痛苦的奶奶,却束手无措。“彭会长守在奶奶身边安抚了一个多星期,奶奶走时很安详。”从那时候起,朱小慧决定跟着彭瑛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
张永艳两口子也是从家属发展而来的志愿者。“父亲临走前瘦得不成人形。他内心要强,不愿让人看到他不堪的一面,我们儿女接近他都不容易。我见证了父亲从不接受关怀到认可关怀的过程,明白这种转变有多不易。”
彭瑛从不对死亡讳莫如深。“我每次看望服务对象都会给他们讲蝉的故事,离去的过程就像蝉蜕壳,当蝉蜕壳的时候会发出吱吱吱的声音,虽然会有一些疼痛,但也是一种新生。”彭瑛说,当他们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再惧怕死亡,能够安详地离开。
志愿者的工作是让临终病人安详而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段路。当临终者生命的最后旅程因爱被点亮时,他们所回馈出来的善意,也让志愿者的心灵得到滋养。
(视频记者:胡晨欢,素材提供:报道员王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