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小脸庞、蓝色工衣、一顶安全帽,40岁的赵娇玉人如其名,在电焊火花四溅的工厂,她时而拿着手电检查车型的焊接状态,时而摊开图纸仔细钻研焊接布局……
见到记者,这位中车齐车集团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工艺技术部焊接工艺师连忙摆手,示意记者不要靠近。“电焊火光容易灼伤眼睛。”赵娇玉说。
干焊接工艺的女性少之又少,可赵娇玉却在这行干了13年。“我主要负责检验铁路货车的焊接质量,让每道焊缝都合乎标准,就是我的使命。”她说。
近年来,赵娇玉多次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先后主管完成了三十余种国家主要铁路车型的焊接工艺准备及现场工艺指导工作。前不久,因工作业绩突出,她荣获2021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将所学应用在生产一线
2009年,从沈阳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赵娇玉就进入中车齐车集团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分厂进行焊接工艺指导。
在这里,90%的员工都是男性,有人告诉赵娇玉,“找个管理岗位做吧,何必整天在生产现场奔波,而且你学历这么高,干管理岗位绰绰有余”。
“可我是学焊接工艺的,转了别的,总觉得没有用武之地了。”从上岗至今,赵娇玉从没有离开过焊接工艺管理,“我要把在学校里学的都用出来”。
开始从事焊接工艺指导工作时,赵娇玉偷偷哭过多少回。下车间,她发现焊件有问题,便给工人指出来,有人就不高兴了。“他们不管你是谁,说话比较直。那时自己刚毕业,脸皮比较薄,听不了这些话,下班后常哭。可哭过之后,自己便检讨起来,或许是自己说话太学生气了,语气也比较生硬,换谁都不爱听。”她回忆道。
后来,赵娇玉便换了个工作方式,先和工人们“混熟”。平日里,她常到生产一线去,看到哪个工人倒不开手,她便上去帮一把;与工人一起钻车底、爬车顶,有时一趟车间走下来,她的工装也变得“五彩斑斓”。工人们看到这样一个小姑娘,愿意与他们一道工作,慢慢地开始接受赵娇玉。
初出茅庐敢啃硬“骨头”
驮背运输车是一种特种货车,也是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设计的车型,其结构复杂、制造要求高,对其进行质量保证难度极大。
这项质保任务下来,部门里很多人都不敢接。此时,初出茅庐的赵娇玉,却向领导提出她想试试。“没试过,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她说。
此后,赵娇玉将自己“埋”在图纸和工艺书里。在驮背运输车设计阶段,赵娇玉就全方位介入,与设计师一起对车辆部件进行工艺可行性分析,优化产品结构;针对复杂构件,采用焊接仿真分析软件提前进行变形预判,提升产品制造工艺可靠性;开展焊接操作适应性试验、新材料焊接工艺评定等试验,制定专项焊接作业要点及焊接工艺要求,保障生产顺利进行。
那段时间,赵娇玉常常是白天在生产一线,晚上回家安排好孩子后,再返回单位加班。“不少人觉得有了孩子就顾不上事业,我反而觉得生娃后更有干劲儿了。因为时间、精力有限,不论是工作还是带娃,我都要追求高效,干得反倒比以前更快了。”她说。
系统编制焊接数据库
到了2016年,赵玉娇参与了一项公司重点技术管理项目——焊接工艺评定及焊接工艺规程基础数据系统构建。
焊接工艺评定是整个焊接工作的基础,而且评定是具有针对性的,不同标准要求不尽相同。“如果按照每套标准都进行一遍评定,并以此来构建数据库,成本无疑是巨大的。如何节约成本,使一项评定发挥出最大效用,是我们首要攻克的难题。”赵娇玉回忆道。
她带领同事系统整理出大量的评定资料和文件,然后与大家仔细查阅研究国际、国内标准,对比不同标准要求的差异,并在统筹常用材料、典型接头以及工艺方法的基础上,大胆提出“1+1>2”的工作方案,即用1块试板加1组检验满足2种以上的标准要求,最大限度地缩减了评定数量。
此后6年,在该数据库的帮助下,公司已累计完成焊接工艺评定450余项、节约成本171万元。同时,赵娇玉还带领同事建立焊接工艺规程基础数据系统,编制出公司通用的、唯一编号的焊接工艺规程434项,进一步促进了现场焊接操作管理的规范化,为公司产品研发、焊接技术人才培养、焊接工艺经验传承以及生产焊接工艺制定等提供了实践数据支持。
积极实践的同时,赵娇玉还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多年来,她在《电焊机》《焊接技术》《铁道技术监督》《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机车车辆工艺》等多个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作为工艺技术人员,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是不可避免的。”赵娇玉说,“每一次的攻坚克难,都是难得的自我提升机会,从中不断思考、总结、积累就能快速进步。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为打造出高品质国产铁路货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