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冬奥会上,志愿者成为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这其中也包括100余名港澳台侨及国际赛会志愿者。他们怀着对奥运的向往和敬意,共赴一场盛大的冰雪之约。
百余名港澳台侨外志愿者
参与志愿服务
据了解,考虑到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北京冬奥会港澳台侨及国际赛会志愿者的招募以在北京高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青年为主。港澳台侨及国际赛会志愿者的选拔条件,是在遵循《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通用政策》的基础上,重点招募掌握冰雪运动知识、熟悉冰雪项目竞赛规则、具有小语种语言优势的专业技能人才,并优先考虑具有丰富大型赛事志愿服务经验的申请人。
自2019年12月5日启动冬奥会志愿者全球网络招募以来,港澳台地区、华人华侨和国际志愿者踊跃报名。根据北京冬奥组委的统一部署,经过简历筛选、面试选拔等程序,共录取港澳台侨外志愿者100余人。
港澳台侨及国际赛会志愿者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29所高校。其中,国际志愿者来自韩国、意大利、加拿大、美国、津巴布韦、新加坡等29个国家和地区。冬奥会赛时他们分布在北京、延庆赛区的国家体育场、主媒体中心、奥林匹克公园、冰立方、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延庆冬奥村等场馆,主要在赛事服务、奥林匹克大家庭、奥运村管理、抵离、语言服务等领域工作。
岗位融合度高
工作得到认可
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招募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港澳台侨及国际赛会志愿者报名非常踊跃,大家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充满了期待,都希望能够参与到盛会中。这些志愿者共同的特点是比较年轻,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有较为丰富的文化交流经验,他们目睹了中国的飞速发展,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一些志愿者对于冬奥会的向往,是因为小时候看到了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深受感染,渴望能有机会近距离参与一次奥运会志愿服务。
根据北京冬奥组委培训工作整体安排,最终录用的港澳台侨及国际赛会志愿者,都参加了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北京冬奥会赛时,这些志愿者根据场馆和岗位安排,怀着满腔热情,正式走上了志愿服务岗位,他们的表现也得到了场馆团队和观众等服务对象的认可。
首都体育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港澳台侨和国际志愿者工作态度积极,认真负责。他们与本领域志愿者融合度很高,主动与志愿者领域的老师保持联系,定期沟通工作生活情况,分享志愿服务心得。此外,他们还积极参与各项团建活动,努力展现志愿者风采,成为首体志愿者大家庭中一束亮眼的光。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有两名来自中国台湾的志愿者和一名泰国志愿者,他们分别服务于媒体运行、赛事服务和志愿者业务领域。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几位志愿者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很快适应了场馆的严寒气候和工作强度,在平日里主动承担工作,甘于奉献,热情、专业地为媒体、观众和工作人员等客户群提供服务,努力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也与伙伴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来自泰国的志愿者张思敏,虽然中文不是她的母语,但语言并没有成为彼此沟通的障碍,在工作之余她会教大家用泰语说“新年快乐”、“谢谢”等,伙伴们也随时帮助她提高中文水平,大家在一起工作得非常愉快,都为能够参与冬奥会志愿服务感到自豪。
他们默默奉献
也收获了友谊
北京科技大学2019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罗森华来自中国香港,自从得知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就憧憬成为一名冬奥会志愿者。“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北京冬奥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罗森华说。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罗森华是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赛事服务助理,当初在面试的时候,他曾被问及“北京举办两次奥运会的区别与联系”,这一问题让他印象深刻。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运在北京这座城市跨越14年的重逢让罗森华感受到,变的是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不变的是中国人骨血里的热情与赤诚。当他真正走上北京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岗位,表现出更多的是从容和自信,因为他为了这个目标已经准备了很久。
马琬雯来自中国澳门,是一名中央财经大学的学生。她的志愿服务岗位在首都国际机场抵离服务台,属于机场服务团队,主要负责接受咨询或求助电话并帮助解决问题,登记航班信息,提醒闭环内工作人员班车时间等。虽然马琬雯的岗位不在赛场,但是同样重要,她说:“我们从事的更像是后援保障工作,最主要是进行沟通与协调工作。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很多不同岗位的人,包括工作中的同事,同为闭环外的志愿者伙伴们,还有各方的媒体朋友。这一工作也提升了我的沟通与交际能力。”
来自中国台湾的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栾玖鸿服务于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担任赛事服务助理,岗位在信息亭与失物招领组,主要工作是配合主管和组长完成信息发布、指引、失物登记和失物招领等工作。当初在面试时他被问到,“在冬奥会期间担任志愿者就无法回家过春节,你心里会有压力吗?”栾玖鸿坚定地回答“没有”。在他看来,能够参与北京冬奥会的志愿服务,个人的一些牺牲真的不算什么。当栾玖鸿第一次来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时,他被眼前壮观的场馆所震撼,“我有幸参与了这样一次世界级体育盛会,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另外我还结识了一群愿意参与志愿服务的、很友善的人,在工作期间大家相互道一声‘辛苦’,我感觉很暖心。”他说。
来自西班牙的安娜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作为OFA(奥林匹克大家庭助理),主要职责是为国际奥委会客人制定时间表,并协助推进计划的执行。安娜的家乡巴塞罗那在1992年曾经举办过奥运会,如今她已经学习中文很多年,她爱上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认为能够为奥运贡献自己的力量是责任也是荣誉。安娜如愿成为了一名北京冬奥会赛会志愿者,负责为贵宾提供志愿服务。
安娜为自己能够服务奥运感到荣幸。她说:“在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见证了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并且和其他优秀的同龄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未来的日子里,安娜希望将这份经历分享给她身边的人,并且继续践行志愿服务精神。
文/本报记者 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