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27日消息(记者贺威通 运城台张强)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坚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近年来,山西运城把易地扶贫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融为一体,积极探索村庄结构适度调整,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逐步打造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的新型农村社区,全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
近日,山西南部的运城市闻喜县张才岭村7户13名贫困户告别了生活几十年的窑洞,住进宽敞明亮的新砖房。大红灯笼高高挂,家家户户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在张才岭村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处处洋溢着喜庆与欢乐。闻喜县阳隅乡张才岭村村民张亚丽:
张亚丽:今天搬新家,饺子吃了团团圆圆,生活红红火火,有个盼头。
这个院子里住了7户13口人,他们都是张才岭村的特困户,有年老多病的,有重度残疾的,以前住的都是一些老窑洞,年久失修,非常危险。张才岭村村民武桃英:
武桃英:以前我们住的是土窑洞,从来都是看不见,干啥都不方便,我原来住在沟里头,现在那边都没有人了。
去年年初,闻喜县开展了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结亲戚送温暖”活动,活动中发现个别还住在危房、危窑中的贫困户,不愿意搬迁到县城的移民小区,也没有能力在自家院里进行危房改造,住房安全得不到保障。闻喜县阳隅乡党委书记任艳萍:
任艳萍:我们建这个幸福小院主要针对的就是不能搬迁到县城移民小区里生活,而且他们又没有能力在自己家院里进行危房改造,所以我们盖起了这个幸福小院。
每家每户房屋的面积虽然不大,一间房只有25平米,但都通上了自来水,家具摆放井井有条,大伙不花一分钱就能拎包入住。在墙上都清楚地摆放着脱贫措施和下一步的致富计划。
村民程引龙:国家给盖的房子,这床、电暖,都是国家给的,我非常高兴。
在幸福小院里,当地政府根据每户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花椒发展计划,专人负责,定期技术培训,帮忙签订购销合同。集中安置点变成了党员干部的服务点,贫困群众幸福生活的新起点。在阳隅乡像张才岭村这样的幸福小院还有四处,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将在这里开启他们的幸福之路。
而在有山西“南大门”之称的平陆县,有一个位于山间涧底的村庄——张家沟村,全村仅有350多口人,在2014年之前这里还是一个重点帮扶的贫困村,如今,通过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文化旅游,张家沟不仅戴上了“山西省美丽乡村”和“国家绿色村庄”等诸多光环,还依靠文化产业脱贫,让村里的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一走进村子里,发现道路硬化了,两边全是花草和树,新修的景观防洪渠、景观湖、竹林也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游客郑亚龙:我是听人家说的,没事过来玩一玩,转一转。
吸引游客的除了自然风光之外,更多的是人文历史。张家沟村就是“为了61个阶级兄弟”故事的发源地。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平陆县61位民工集体食物中毒,生命垂危。为了拯救民工的生命,全国开展总动员、大联动,最终61位民工转危为安。这一事件彰显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底色,也成为了现今张家沟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张家沟村第一书记景小川:
景小川:历史的这种积淀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传承,大家对这种精神感兴趣的时候就会来看,实际上就是用这种红色旅游的方式来推动当地致富,当地致富了之后那势必就脱贫了。
现在张家沟村正在积极打造以“61个阶级兄弟的故事”为主线的红色旅游,61个阶级兄弟故事发生地旧址也已经修复。
围绕如何发展村子的文化旅游产业,村民们根据自己的情况也都有着自己的打算。
村民张卫国:我的想法是自己开个餐厅,开个超市也能行。计划盖上几间空中房,底下是空的上头盖上几间房子。
张家沟村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真正把它推进发展快车道的,是平陆县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以文化助脱贫的决定。村委会主任员卫国:
员卫国:原来我们村很穷,都是贫困村,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村已经脱贫了,贫困村的帽子已经摘掉了。
今天的张家沟正在加快转型,而每一个村民也在为这种变化做着准备。村民们说,现在的张家沟,真是做梦都没想到发展得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