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陈 朋(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
历史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营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引用了典故“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启发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意义。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出自《增广贤文》。其原文是:“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大意是观察今天的事情,应该借鉴过去的历史;没有过去,就没有今天。这句话不仅阐明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而且强调了借鉴历史经验对于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研判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历史传承。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晋书》说“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韩诗外传》说“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定庵续集》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些都意在表明,要重视历史,要以历史的“前车之鉴”作为当今的“后事之师”。
历史不仅孕育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和价值认同,而且记载着一个国家的骄傲荣耀与责任使命,包含着许多有关国家和民族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正因如此,人们常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历史,就会迷茫于现在、无措于未来;忘记历史中的苦难辉煌,就难以开创美好的明天;忘记历史中的“前车之鉴”,就走不好“明日之路”;忘记历史中的传统价值,就会丢失民族的精神家园。只有搞清楚一个国家的历史,才能明白其当下,洞察其未来。
这说明,任何一个胸怀远大目标的民族,都要葆有历史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历史思维是贯通古今的智慧,是把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思考的根本方法。正如列宁所言:“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只有把现实问题放在历史的长时段中,究其然更究其所以然,才能掌握总结历史规律、理性分析现实、探寻未来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进而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内在逻辑。
坚持历史思维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广大党员干部掌握正确的历史观提供了科学指引。因此,在什么是历史的问题上,要看到“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在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上,要明白“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要坚信“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树立正确历史观和科学历史思维的民族必定是充满历史自信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自信不仅源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而且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取得的丰功伟绩、铸就的强大精神力量。回望历史,我们党不仅带领人民完成了救国、兴国、强国大业,而且开创了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事实证明,具有历史思维的民族往往能展现出高度的历史自信。
“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无数事实表明,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面对这一宏伟蓝图,我们要以鉴古观今的历史思维和高度的历史自信,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努力传递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