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特色大棚里果蔬丰收,带动了致富,也振奋了精神;旧房改造兜底保障,屋里敞亮,农户心里更敞亮;直播带农货生意红火,增加了收入,也吸引了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各展所长……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第一个春节即将来临,回望过去的一年,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特色产业越做越大,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如今,乡村的“硬件”和“软件”同步升级,“环境美”“生活美”二者兼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正稳步推进。
“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本报记者分赴广西、吉林、山东、内蒙古、湖北等地,喜看乡村新变化,倾听乡亲新期待。
广西北流市新圩村村民李培坚——
巧种秋冬菜 应季不愁卖
本报记者 李 纵
早上6点,顶着寒风,广西北流市新圩镇新圩村村民李培坚早早地出了门,来到自家承包的秋冬菜种植基地,打理蔬菜大棚。虽是隆冬腊月,棚内却是满眼郁郁葱葱。“这批青瓜还有一个月就能收获了,这几天下雨又降温,是青瓜最容易发生病虫害的时候,得盯着点。”李培坚说。
“这一季我种了青瓜、苦瓜、丝瓜等,主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打个季节差,全部采摘出售后大概能纯收入20万元。”李培坚说,过去自家种7亩蔬菜,一年大概能收入4万元。2020年,他家加入了北流市绿沣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了几十亩的秋冬菜种植,合作社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而且包销售。
2021年,由于是刚起步,种植技术还不太精湛,李培坚家种植的秋冬菜产量没有达到预期,但纯收入还是达到了15万元。“标准化种植的秋冬菜很受市场欢迎,我得再加把劲,只要踏实肯干,不怕赚不到钱。去年,我给老房子加盖了两层新房,今年,小汽车也买上了。”李培坚脸上满是笑容。
每天6点起床,在地里忙到天黑,李培坚却不觉得辛苦。“从现在一直到正月都会很忙,过了正月就可以采摘发售了。”李培坚说,“到时候还得请村里人帮忙哩!”
据了解,北流市目前共有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000多个,其中100多个专业合作社从事果蔬种植。李培坚所在的合作社有种植基地1550亩,辐射周边面积2400亩,2021年销售收入近1500万元。经过两年的种植经验积累,李培坚还想有更大的发展,他说:“今年还得再上规模!”
吉林敦化市帽山村村民张永久——
住进新房子 过个舒心年
本报记者 刘以晴
走进吉林省敦化市江源镇帽山村,见到71岁的张永久时,他刚刚赶集回来。老人把买来的鸡鸭等年货放进院子里的大缸,再盖上一层厚厚的雪,这就是东北的天然“冰箱”。
冰天雪地里,张永久的新房分外惹眼,橙色的墙壁配上红色的房顶,烟囱冒着阵阵白烟,呈现出一幅优美的乡村图景。走进屋里,一室一厅虽然不大,但干净整洁,窗台上的绿植,粉红鲜花开得正好。记者手里被老人塞了把瓜子,一起坐上炕头,听他讲起过往。
24年前,张永久搬进帽山村,一直住的是土坯房。黄泥糊成的外墙,随着风吹日晒逐渐剥落,房梁也渐渐老化。最难以忍受的是寒冷,老房子没有供暖设施,只能靠火炕取暖。刚睡觉时被窝里是暖和的,等炕灶里的柴火烧尽了,就会被冻醒。
去年入秋,村里考虑到张永久的老房年久失修,请来第三方机构鉴定为D级危房,符合改造条件。镇政府帮他申请了4.8万元危房改造资金,办理手续、老房拆迁、新房修建……整个过程中,村镇干部帮张永久跑前跑后,而他也暂时搬到了亲戚家借住。当年10月,张永久的新房在原址上重建完成。
问起还需要点儿啥,张永久满意地摆了摆手:“啥都不缺!你看俺家房子多敞亮啊,看着心里就敞亮。”曾经破旧的木头窗户,如今成了锃光瓦亮的塑钢窗。现在,趴在窗台上往外看成了老人最喜欢做的事。村里还为他安装了使用清洁能源的地热采暖。“以后再也不用烧炕啦,屋里从早到晚都暖和,今年肯定是个舒心年。”
山东青岛市徐官庄村村民徐敬宾——
干上公益岗 生活变了样
本报记者 李 蕊
天刚蒙蒙亮,62岁的徐敬宾戴上劳保手套,穿上保洁马甲,蹬上三轮车,朝着村广场赶去。“孩子们放寒假了,都爱来这儿打球,得把这儿先打扫干净。”车停稳,老徐从车斗里拿出竹扫帚,“沙沙”“沙沙”,从广场外圈一点点向中间扫着……
老徐是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徐官庄村村民,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要照顾患病的妻子,他没有外出打工。除了家里的三亩地,他们也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生活很贫困。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根据各村实际情况,设置了卫生保洁、公路养护、林木管护等扶贫公益岗位。徐敬宾是个勤快人,家里的小院子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2017年,村里帮他申请了公益岗位,让他发挥“特长”,当上了保洁员,每月能领800元岗位补贴。
空闲时间,徐敬宾还靠着瓦工手艺,去四邻八村做些零工。近几年,在村里的帮助下,徐敬宾脱了贫,攒下一笔钱,种起了茶树,去年把第一茬新叶卖给村里合作社,又赚了3000多元。
“现在学会了发短视频,晒晒俺的新生活。” 徐敬宾拿出手机,笑呵呵地说,“你看,去年6月到现在,发了20多条,都快有800个赞啦!” 他想着,今年再多种一些茶树,“等生活条件再好点儿,我就把保洁员的公益岗位让出去,让给比我更需要的人。”
西海岸新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曲波介绍,截至去年底,西海岸新区已累计开设农村扶贫公益岗位472个,发放岗位补贴957万元,“未来还要继续精准开设公益岗位,提高增收的稳定性和长效性,充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内蒙古兴安盟平安村村民齐晓景——
直播带农货 富了一方人
本报记者 丁志军
“我要10套农家味的大礼包。”“我们单位订65套!”……新年将至,在过去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镇平安村村民齐晓景正在网上卖农货,生意越来越火。如今的她,已是镇上乡土人才孵化中心的负责人了。
“我们把黏豆包、小笨鸡、冻豆腐、粉条等重新包装组合,推出农家味道特色礼包,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齐晓景告诉记者,“这个礼包的创意是我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想出来的。别小看这些农家味产品,老受欢迎了。这几年冬天,姐妹们每人都能赚1万元左右,可开心了。”
齐晓景曾是一名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农村发展。2014年,她创办了“展翼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草莓、甜瓜的种植和采摘,并开始尝试线上经营、直播带货等,从此生意越做越红火。
“这几天快忙不过来了。”齐晓景说,“我们村离乌兰浩特市才十几公里,市民啥时候吃,我们就啥时候送,产品新鲜又放心,需求量可不小。”
“现在,沈阳、大连等地的客户也越来越多了。我们的产品也越来越丰富,有100多个品种了。”齐晓景介绍,以前,向外地市场推广成本比较高,产品也不好保鲜,现在建立了自己的送货渠道,解决了难题。
去年年底,齐晓景又萌生了新的想法:她想成立一个番茄公社,把它打造成休闲农业与研学劳动实践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既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增收,也能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发展。“今年6月就建成,”齐晓景高兴地说,“到时候您一定再来参观啊!”
湖北咸宁市尺冲村村民王值军——
扎根村小学 呵护山里娃
本报记者 范昊天
“王老师来了,快坐快坐,还没吃早饭吧?我给您煮碗面。”一大早,小学生沈舒翔的奶奶正要出门起网捕鱼,迎面碰到来家访的王值军,忙招呼他进屋坐。“不麻烦了。今天过来,主要是想提醒寒假安全事项,也看看舒翔的学习情况……”
45岁的王值军是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青山镇尺冲小学的一名教师,沈舒翔父母在外务工,王值军每年都会家访几次,辅导沈舒翔的功课,还给他买衣服和文具。
1995年,王值军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乡村教师。20多年来,他既当老师,又当保育员、摆渡人,全身心照顾村里的孩子们。
这些年来,王值军亲历了尺冲小学的变化。学校位于一面傍山、三面环水的小岛上,过去,孩子们上学,有的要翻山头,有的要划船。如今,公路修到学校门口,周边又修了三座桥。学校教学楼从土坯房变为两层楼房,增加了多功能教室,添置了电子设备,新建了食堂和抽水式厕所……通过县里的“联校网教”系统,孩子们还可以听城里学校老师的远程授课。
据崇阳县教育局副局长王秀丽介绍,2014年以来,崇阳县持续投入3.09亿元,推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近两年共招录义务教育教师283名、幼儿教师60名,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和幼儿园任教。
“过去村里人都想把孩子送到外面上学,现在我们这儿生源也回流了。”王值军笑着说。去年,学校来了两名大学毕业生。25岁的廖崇峰曾是王值军的学生,大学毕业后,他主动接过了老师的接力棒……
版式设计:沈亦伶
数据来源:本报及新华社报道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24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