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中华文苑

《辽河人家》王非笑(长篇小说连载三十三) 发布时间:2022-01-13 来源:中华风采

四清干部上楼,交代好了下楼。元宝屯小队长赵大麻子第一个过关,回到元宝屯继续当小队长。放屁赶噹噹儿,正赶上赵广义带领抗战、解放、建国、抗美、援朝、保家六个儿子在院里升国旗,唱国歌,向国旗致敬行军礼。人们说这赵大麻子的面子真够大的了,战斗英雄都带着儿子为他的胜利归来升旗了。其实哪儿是欢迎赵大麻子!人家是欢迎自己的第七个儿子卫国进宫而举行的盛大欢迎仪式。大嫂张氏见大麻子回来,广义领孩子升旗,跟小花儿说:“这大麻子可真有面子,四清上楼儿没欢送他,没啥事儿下楼儿了,他二叔升旗欢迎他这四清没事儿的好干部!”小花儿听了心里都乐花儿了。因为广仁和广义在族中是老大老二,大麻子是老三,管她俩叫大嫂二嫂,平时免不了说说笑笑。小花儿这回用肚子报了自己不会说粗俗笑话的一箭之仇,大麻子这哑巴亏儿吃个爆!不过世上也只有小花儿一个人知道自己占一回大麻子的便宜。

四清工作组来了,干部上楼儿,好像就整四清四不清的事儿,阶级斗争的弦儿拉的不恁么紧了。然而,干部上楼儿下楼儿还没整咋的儿呢,四清工作组就撤了。四清工作组一撤就来了更大的运动——文化大革命。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文。向阳公社中学订阅的报刊杂志,连潘校长都不怎么看。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只按上边布置的任务领导学校工作,他的信条是紧跟上边就不会犯错误。历年来,历次运动,他就是这么过来的。他只关心上边的指示,不关心时势。其他老师家属都在农村,媳妇儿都是公社向阳花。上班儿给学生讲课,下班儿给老婆孩子莳弄自留地儿。学校的政治学习流于形式,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基本上无人问津。赵广信夫妻都是教师,吃商品粮,没有自留地,也不用饲养鸡鸭。又无小孩儿,两口子下班儿看看书看看报是活儿。赵广信没完没了地研究他的文学,文学离不开政治,所以学校的两报一刊成了他的专利。公社和大小队搞四清,校长也参加了,基本上没老师的事儿。赵广信从报刊上关注四清运动,他本来对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有些许个人崇拜,所以看到她在报刊上发表的总结四清运动的“桃源经验”,他读过。其主题就是说四清运动的主要矛盾是四清和四不清的矛盾。没等他研究明白呢,两报一刊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平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初读以为是文学方面的学术讨论,可读着读着便觉得文章在映射什么,这感觉刚一萌生,运动就升级了。中央成立了文革领导小组,指名道姓批判三家村,点了邓拓,吴晗,廖末沙的名。吴晗是北京市长,历史学家,剧作家。《海瑞罢官》就是吴晗的力作。这下子赵广信明白了,吴晗是用戏剧作品为被中央罢官的元帅彭大将军翻案,这案没反过来不算,还把自己翻进去了!《海瑞罢官》被上纲上线批倒批臭以后,接着批《三家村札记》《燕山夜话》,很快电影《舞台姐妹》《林家铺子》被批,连赵广信最崇拜的作家茅盾的作品都被批了。虽然批的是电影,没批原著,茅盾也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阴影儿。还好,中央有什么重大活动沈雁冰仍然榜上有名。

王光美很快被打倒了,先批“桃源经验”,接着清华大学把王光美揪回来了批斗。这可是国母级的大人物了,毛头指向谁已经昭然若揭了。很快北大出了个聂元梓,写了一张“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轰动了全国。接着毛主席“我的第一张大字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很快北京成立了“红卫兵”,又很快喊起了“打倒刘少奇!”的口号。

从打倒三家村,打倒邓拓吴晗廖末沙,打倒彭罗陆杨,很快就升级到打倒刘邓陶王。不知为什么在两报一刊上几乎天天发表文章,不是打倒这个就是打倒那个的王力关锋戚本禹也被打倒王关戚了。这文化大革命究竟要打倒多少人?而且越打越大,大到打倒刘少奇,除了毛主席还有谁比刘少奇大?刘少奇能当到国家主席,也不是白给的。你有你的司令部,他也有他的司令部,能是喊口号就打倒的吗?于是毛主席那副发动群众的药最灵。刘少奇身边明白人多,刘少奇的主张支持的人多,是不好糊弄的。然而,全国人民最有冲劲儿的是学生,是青少年。他们心中已经只有毛主席,对毛主席的宣传是全党全军都不遗余力的。最先宣传毛主席的是刘少奇,比刘少奇小的哪个不宣传毛主席?所以,毛主席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是最伟大的,只有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建国前后全国最嘹亮的歌声是《东方红》!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中国会说话的人,从幼儿园的孩子到行将就木的老人,清晨起来就唱《东方红》!开始工作就唱《大海航行靠舵手》。毛泽东思想已经被以刘少奇为首的党政军国家领导人既定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所有的领导人中只有《毛泽东选集》在全国发行,人手一套。其他领导人只有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修养》出版发行了,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广泛学习。别的领导人官儿多大也没有出版著作的。打倒刘少奇, 刘少奇的著作立即成了“黑修养”,是比任何大毒草都有毒的著作了。

毛主席为了打倒刘少奇,发动了红卫兵。千百万红卫兵从四面八方涌向北京,毛主席接见了红卫兵。然后又号召红卫兵大串联,破四旧。红卫兵运动比台风还凶猛,很快席卷全国,凡是打不倒的人,砸不烂的事物,红卫兵大浪淘沙,冲到哪儿哪儿就成为毛主席的净土。红卫兵运动造成天下大乱,工厂矿山,机关学校,城市乡村,除了部队,全乱套了。

部队没乱,是因为军队是毛主席统帅的,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亲自指挥的,是谁反对毛主席就打倒谁的钢铁长城。毛主席能能打倒刘少奇,是因为毛主席手中有枪杆子,笔杆子。而刘少奇尽管他的主张有众多有识之士拥戴,但他手中一杆子没一杆子,不被打倒哪儿跑!

 

 

                        

                         三十五   乱  套

 

        学校乱套了,工厂也乱套了。枪炮声打乱了学府的幽静。

    工厂让造反派搞得乌烟瘴气,谁还有心思干活?

 

文化大革命,天下大乱。辽河套地区农民说:“瞎骡子打里儿——乱套了。”

一挂大车,一匹马驾辕,三匹骡子拉套。左边的骡子叫里套,中间的叫船套,右边的叫外套。里套骡子是最好使的骡子,老板子鞭子指到哪儿拉到哪儿,是领衔儿的拉套骡子,叫打里儿的骡子。如果打里儿的骡子眼神儿不好,看不清老板子指挥的鞭影,三匹拉套的骡子就会乱了章法,所以叫乱套。在老百姓心中,一个国家过去是皇上当老板子,现在是主席当老板子。主席手下的大官儿好比拉套的骡子,打里儿的骡子眼神儿不好,看不准鞭影,所以主席这挂车指挥失灵,乱套了。

乱套了,赶车的人就要换下不听使唤的打里儿的骡子。毛主席这匹打里儿的骡子选择了林彪。林彪把毛主席奉为神明,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学生;老三篇不但战士要读,干部也要读,读了就要用,搞好思想革命化;毛主席是我们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伟大统帅伟大舵手;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三忠于,四无限,谁反对毛主席就打倒谁!

林彪举着毛主席语录本,跟在毛主席身后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全国城乡千百万到北京串联的红卫兵这天,辽河套地区元宝屯赵广义的农家院儿又升起了国旗。这升旗不是因为毛主席接见红卫兵,而是他的第七个儿子赵卫国降生了。小花儿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赵广义归家时提出的要再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四个儿子的使命。1966年是党和国家乱套的一年,也是赵广义最值得记忆的一年。这一年他的抗战上了大二,解放也考上了大学。抗战按妈妈的意愿考上了沈阳医大,解放自己选择考取了湖北武汉的华中工学院,他的理想是当工程师。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他们都隋邦唱影儿当了红卫兵。但他们不是积极的红卫兵,只是赶潮流的红卫兵。全国的红卫兵大串联,他们也随大流上了火车,来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这一年赵广义的三儿子建国也上了高二,在县城的高中赶上停课闹革命,师生登上南下的列车,来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林副主席检阅。大哥儿仨都到北京了,可谁也没见到谁,谁也不知道谁来谁没来。北京之大,红卫兵之多,像涨潮的大海一样,千百万红卫兵从祖国各地一下子涌到北京,三个人就像大海落下三枚绣花针一样,当然谁也没碰上谁。不过都随着大潮涌向天安门广场,在主席台下走过,都看到了毛主席向他们挥手,都看到了林彪手中的毛主席语录本。

在家跟着爹爹升旗的只有上小学的抗美,放猪的援朝和刚会走路的保家三个小儿子。保家才两岁就来了卫国,因为再不来小花儿就过了生育年龄,完不成二哥的使命了。所以其他兄弟都差三岁,保家卫国只差两岁。

全国人民都在接受文化大革命洗礼,而赵广义还沉浸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记忆中。抗美援朝战争是他人生辉煌的最后一站,也是他人生失败的开端。

赵广义知道抗日战争死多少人?解放战争死多少人?抗美援朝战争死多少人?而且他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死的?因为这些人中有他的磕头弟兄,有他的亲密战友。打仗天天死人,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有时候你刚打死了对面的敌人,没等转身就被身后的敌人打死了。战争中死人你无法说他死得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自己就在这生死攸关中度过了战争岁月。这岁月时刻伴随着爱恨情仇。子弹飞出枪堂消灭的是敌人,保护的是亲人,得到的是爱人。战争杀人是军人的天职,被杀是军人的归宿。赵广义在他参加的三大战争中杀过多少敌人,他自己心中有数,有时为了纪念战争他把军功章挂满胸前,抚摸着每一枚勋章都记得这勋章是多少敌人的生命换来的。一场战斗他杀了多少敌人,敌人杀了多少他的士兵,他的战友,他的同志,他都能通过军功章记起来。有时在战场上他就想,自己不知何时何地就像王老党那样壮烈地牺牲在炮火中,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别人胸前的勋章,当然也换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他没想到自己的生命这样顽强,死了一回又一回,最后还能活着回来。回到祖国,回到家,回到爹妈跟前,回到兄弟姐妹之中,回到老婆孩子身边。尽管他把人生的光彩扔到了战俘营,扔到了归管处。没人也无法甄别自己的清白和无辜,但自己能带着自己人生最宝贵的生命归来,跟那些死在战场上的千千万万烈士比,还算是上天的幸运儿。

假如他不是战俘,战争胜利归来能有一席之地,哪怕让他当一个乡村的小官儿,有权占用一小块儿土地,他也会为死难的兄弟,战友,同志修一座公墓,立一块碑纪念他们。可是,他却没有这样的权利。然而,到家后见了儿子,看到抗战、解放、建国,立即让他想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牺牲的那些好兄弟。他便产生了让自己的媳妇儿替那些死在战场上一生不知道啥叫媳妇儿的士兵多生几个儿子,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活生生的纪念碑可比死的陵墓更能纪念死者的英灵。媳妇儿真有本事,她竟能掐算着为自己生儿子,终于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生儿使命。

自己归国后在党政军中无职无权,因为连党籍军籍都没了。可是回到家中在妻儿跟前仍然是一家之主,妻子听任自己的指使又为自己生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自己有责任把他们养大,培养成人。这不单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更是为了自己无能为力去实现自己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伟大理想,要靠儿子替自己去实现了。

自己想把儿子们培养成才,可自己却不知如何培养。幸喜妻子是相夫教子的天才,他不在身边,妻子却能把自己揍的三个大儿子教育成为元宝屯最有出息的孩子。三个大儿子两个上了大学,一个上了高中。这可是比老钱家卖地供儿子上的国高更高一级的学府了。不但赵氏家族没这样的读书人,整个元宝屯赵钱孙李四大户到目前为止也就这么两个上大学的人才。儿子成才方能为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从而弥补了自己不能为自己毫不动摇的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的遗憾。他不知道上大学的儿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终止了求知的进取,停课闹革命了。

国家乱套了,元宝屯老赵家也千头万绪。文化大革命霍霍的就是文化人儿,赵家本来世代为农,到了赵广义夫妇这疙瘩竟培养出两个大学生,一个高中生,还有老兄夫妻教中学,这不都是文化人儿了吗!天天听说这个挨整了,那个挨整了,老兄弟因为念书让人家整成个右派,不知这三个念大学高中的能不能保住身子?可别让人家整喽!

奶奶天生就是操心的命。自从二儿子赵广义当国兵,造反打死鬼子,救了小花儿,小花儿来家报信儿说二哥杀了鬼子当了胡子,妈妈的心就悬空起来了。直到二儿子活见鬼从战俘营归管处回来那天,这老人悬了十多年的心才算落地儿啦。不管二儿子在外边当兵打仗,是死是活,当没当俘虏,投没投敌,叛没叛国,儿子回来了,再不走了,就是爹妈和老婆孩子最盼望的归宿。看到二儿子那俩当官儿的磕头弟兄孙强郭明路来看他,别人都羡慕当官儿的,妈妈可不羡慕。当多大官儿能咋的?不在身边儿,不还得惦着他吗!赵广义应该当官儿,却让人家把功劳一笔购销了,回家抱孩子了,没一个人说是好事儿的,妈妈可认为是好事儿。折腾半辈子了,天天在枪炮儿底下玩儿命,可下子安生了,还当哪门子官儿?老爷子活着的时候就说官大有险,树大招风。这回咋样?听说老二那俩在大地方当大官儿的磕头弟兄都让人家打成走资派了……自个先说这回不用惦着在庄稼院儿当木匠的二儿子挨整了!儿子都在身边,不用老太太惦着了。可奶奶的心又为出去念大书的孙子悬到半天空儿了。听说大学和高中学生都造反了!亘古来年造反都是杀头的罪,念书人造那门子的反那?过去听说秀才造反没有好下场,不知到这三个孙子跟没跟人家造反去?

全国到处都是红卫兵,到处都在喊“造反有理”!大专院校,工厂矿山,党政机关,连农村大小队都成立了造反团。造反团今儿个打倒这个,明儿个打倒那个,说不定哪天谁打倒谁?赵家的两个大学生一个高中生造没造反?打没打倒别人?被没被别人打倒?不但奶奶的心在天上悬空着,妈妈的心都不落地儿。只有老叔赵广信掌握着读书成才的三个侄儿的脉搏。运动来了,这个串联,那个造反,带着右派帽子的赵广信可没敢轻举妄动。他也到了该稳重小心处事儿的年纪了。人生三十而立,他已经接近而立之年。年轻时不知天高地厚,吃了运动的大亏儿,毁了锦绣前程,这回他可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了。学校师生大串联,免费游山玩儿水,这么好的周游列国的机会,他都没去。向阳中学全体老师,连校长都领着学生到北京、韶山去了,他爱人吴艳芝也去了,他也没动心。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价,别一时不慎再堕深渊。运动一开始他就以自己的经验教训告诫在外读书的侄儿,凡是运动,不管怎样热火朝天,最终的结果都是枪打出头鸟。知识分子想通过运动一举成名,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不可能的。人生的路须当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儿地向理想的顶峰攀登。

赵抗战对老叔的谆谆教诲,深以为然。他知道老叔前半生命运坎坷,教训多于经验。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就知道这次运动又是整知识分子的,老叔在反右运动中挨了整,把眼看成名成家的锦绣前程整没了。老叔告诫自己的绝对是金石良言,自己在运动中一定要审时度势,做到明哲保身,去实现妈妈为自己规划的做一代名医的崇高理想。所以,运动一开始,积极分子们成立了红卫兵,冲击院校领导和权威专家教授。他崇拜的全国著名的医学专家陈教授被红卫兵列为打砸抢抄家批斗的重点对象,除了要戴高帽子上台批斗,还要当众销毁他一生的学术成果,这可是老教授的终极心血呀!赵抗战豁出去了,冒着风险深夜为老教授通风报信。并把老教授最珍贵的学术材料打包转移到自己的学生宿舍,老教授也连夜带着家眷远走高飞,投亲靠友隐身了。医科大专家教授多,珍贵的学术材料也多,走失一人在乱套的红卫兵打砸枪计划中并不显著。没人留心这位老教授在他的得意门生的掩护下逃过一劫。

赵抗战掩护老教授全身撤退,并没有个人企图。他只是出于对医学的热爱,对专家教授的崇拜。看到红卫兵对学术宝藏和学术人才的践踏于心不忍之举。文化大革命的打砸抢抄家,销毁文史学术资料,让他想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他已经是大二的高校学生,对历史,对社会,对科学,对人才有了独立的分析能力。他想到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说的话是指导社会进步的精髓,但毛主席有些做法却是违背自己的说法的。身边的亲人的遭遇,不能不让他对国之决策人,党之决策人,军之决策人产生联想。老叔成为右派,只因对合作化说了真话。父亲戎马生涯,战功赫赫,只因种种机遇没死而全功尽弃。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得到的竟是无休止的特嫌归宿。这些不能不令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从个人的遭际联想到国家民族党政军的前途和命运。毛主席对敌人狠,对自己的同志也不择手段,让他联想到历史上的每一个暴君,为了自己坐稳江山残酷地杀害功臣。他不敢反对毛主席,他也不想像那些愚氓的红卫兵一样,不分青红皂白地跟着毛主席去残害知识界的精英。一个有良知的大学生,个人没有任何力量挽救危亡,但能够挺身而出,营救一个危在旦夕的老知识分子,他便义无反顾地去做了。他没考虑任何后果,可后果还是大大地出乎他的意料。

他不知道老教授没儿子,只有一个女儿,也在医大就读,而且是大三,比他高一年的同科校友,当然也比他大一岁。红卫兵造反派密谋批斗学术权威,当然背着他的女儿,而赵抗战没有暴露自己的任何观点,造反派没拿他当外人儿,有的还是他的同窗好友,所以使他准确掌握了红卫兵的举措,夜深人静,敲开了教授的家门通风报信。教授家里条件好,女儿就读本院大学在家里住。赵抗战营救教授,他女儿没露面,她却记住了他。便有了赵抗战后来在医大就地闹革命的精彩节目。

赵抗战放走了陈教授,把陈教授珍贵的学术资料安全转移后,没事儿人一样一觉睡到大天亮。第二天吃过早饭,红卫兵便到陈教授家抓人抄家,准备开批斗会。到了陈家,教授和夫人已经远走高飞。家中只有女儿一人在家,睡得正香。红卫兵来了,她才穿着睡衣,起来开门迎客。原来这陈晨是大三的校花,能歌善舞,医大的男生们无不垂涎三尺。今天来抓反动学术权威,同时抄家的80%是男生,女生不过是来跟着凑热闹的。一看睡眼朦胧的着睡衣的陈晨,都傻眼了!谁也不知道陈晨是陈教授的女儿。一个小头目虚张声势地问道:“陈晨!你怎么到陈教授家来啦?”

“陈放是我父亲,我不到这来,到哪儿去?”理直气壮。

“你父亲呢?”

“上北京啦!去五六天了,你们不知道?”真的一样。

大学教授没有公开课,不坐班,家中都有研究室。所以红卫兵列批斗名单时,陈放教授榜上有名,却没想到他不在家。

“搜查!”

“你们干什么?”

“破四旧!”

“四旧都是封资修的东西,教授家都是学术教案和科教书籍,哪儿来的四旧?”

“教授是反动学术权威,他的资料都是四旧。”

“我父亲到北京搞科研,资料都带走了。家里只有图书馆的书,你们拿走得打收条,别等图书馆找时没有还的。”陈晨真够沉着的啦。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打生么收条?搜查!”小头目下令,就开始抄家了。

赵抗战混在抄家的人群中,专拣有价值的书籍往背包里装。别人没收到啥,他却装了两兜子专业书。

红卫兵的名单上好几个权威教授,没抓到陈放,赶紧转移,去抓别人。有几个男生临撤退还色眯眯地回头看陈晨几眼。陈晨是陈教授的女儿,赵抗战不知道。因为昨天深夜报信儿时间太紧,他扛起教授的珍贵资料就走了。陈晨在自己的闺房里没露面儿,所以他也是跟其他红卫兵同时知道陈晨是陈教授女儿的。

人们呼啦啦都走了,赵抗战悄悄走到陈晨近前低声问道:“您真是陈教授女儿?”

“谢啦。您快走吧。”陈晨说完就回了闺房,以避嫌。

陈晨昨夜虽然在是在自己的闺房没露面,赵抗战没见到她,她却把他印在心扉上了,因为赵抗战在医大的帅哥里面确实没有第二人。但在那等性命攸关的时刻,却没容她想更多的事宜,只记住他也就是了。至于为啥要记住他,大概并非因为他是帅哥儿,主要是老爸在危难中,竟有学子敢冒风险救助,这师生情是不可忽略的。

陈晨的父亲是教授,是学术权威。母亲却是贤内助,没有工作。在父亲还是留学生时就随他去了美国助学,精心巴意儿料理他的生活和学习。所以,陈晨竟是抗战时期在美国出生的。女儿出生,父亲也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双喜临门。日本一投降,医学博士陈放就携妻带女归国在医大任教。他不问政治,不关心国共两党的纷争,只注重学术研究,在医学领域颇有建树。建国后仍然留校任教,他对女儿的关心都委任于贤妻。妻子实为良母,在女儿的生活生长和学习等诸方面都做得非常到位。严格说来,陈晨是在父母的娇惯中长大的。由于母亲的遗传,她生得如花似玉,上了医大也是校花。她除了跟随父亲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医学,还喜欢歌舞。她有一副好嗓子,每季学院有文娱活动,她都登台演唱,每次表演都掌声不断,三番五次返场。所以,医大的师生没有不认识她的。可没有人知道她是陈教授的千金。更没有人知道她的医学造诣已经达到了专家水平。她对学术的钻研深受父亲真传,这可不像一个爱出风头的女孩子的作为。

树大招风,花开引蝶。大一就有不少自我感觉良好的男生像苍蝇一样追随她。可父母的既定方针是事业无成,不得恋爱。他是父母膝前听话的娇女。加之三年大学生活真的没有一个男生进入她的眼帘。赵抗战则不然,上了大学妈妈就给他定了任务,一定要领个大学生媳妇儿回来。可他也没看好哪一个学品兼优相貌出众的女孩儿。像陈晨这样的校花他也喜欢,然而,一个乡巴佬出身的他确实不敢问津。他对陈教授的崇拜登峰造极,否则也不能甘冒众人高呼打倒之大不违救助与他。他可不知道教授有如此令人心动的娇女千金。隋邦唱影儿来抄家,不过是想在教授个人的珍贵资料之外再捞点儿稻草,没想到发现了一株奇葩。要说他对陈晨一点儿不动心,那是鬼话。

动心也没用,两个人的身世相差十万八千里,这距离是无法拉近的。只能做个梦中情人,赵抗战只能如此调侃自己。

陈晨呢?她可不是优柔寡断的女孩儿。当夜在闺房没出门儿,看着赵抗战扛着父亲半生的心血转移到安全地带,她的心就随着父亲的心血随他而去了。第二天只有她一个人留守家园,她可不怕那些如狼似虎的红卫兵怎样到她家来打砸抢。他知道医大不认识她的师生几乎没有,可知道她是陈教授女儿的人几乎也没有。所以她连床都没起,听到砸门,竟然穿着睡衣迎宾,那些没有精神准备的红卫兵都傻眼了。连昨晚通风报信儿的赵抗战见了陈晨这神态都不知如何是好了。只在收拾完两背兜子专业著作后,落实一下她真的是陈教授的女儿。

回到宿舍赵抗战的心还在剧烈地跳动着。他默默地想,莫非冥冥之中自有缘分?怎么这样巧!可别让她以为自己是因为她而营救陈教授的。当然,事已至此,什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是陈教授的女儿。待等时过境迁,陈教授归来,他自然将陈教授的心血完璧归赵,自然要见到她,那时自然见机行事。

赵抗战直接回到宿舍,没跟着红卫兵去抓别的反动学术权威。他没参加别的打砸抢抄家活动,也没参加那些老教授们跪一长串儿的批斗会。他不想参加政治运动了,医大好几千学生,别看运动那么热闹,真正挑头造反出风头的只是少数激进分子。多数大学生进了高等学府都是来求学的,停课闹革命,图书馆仍然向学子们开放。尽管停课以来,图书馆冷清了许多,但每天还是有一心想当个好医生的大学生们,来这里默默地圆自己的穿白大褂的求学梦。

赵抗战来到图书馆,便找个安静的角落,刹下心来攻读在教授家搜来的在图书馆都难得一见的专业书。他正在两耳不闻造反声,一心读取专业书的时刻,有人拍他的肩头。回望,是她!陈晨。她也常来这里,他常在这里见到她的身影。今天他逃避红卫兵的批斗会,来图书馆自修,好像心有灵犀知道她会来……

“陈(晨)……”

“在等我吗?”

“啊……不,我每天都到这里来。”

“我说在哪儿常见您吗!原来是在这快宝地。”

“您也常来吗?”

“当然。要不怎能对您有恁么深的印象!您大几?”

“大二。常听陈教授的课。您那?”

“大三。您应该叫我姐姐。”

“在我的生活中什么亲人都有,就缺少一位姐姐……”

“您叫什么名字?”

“赵抗战。”

“够革命的啦。”

“这名字是出生前,父亲起的。”

“你父亲是革命者?”

“原来是军人,打过日本鬼子。”

“怪不得叫抗战。”

“后来还打过国民党,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打过美国鬼子……”

“那一定是大干部了?您可不像。”

“因为不是。我是农民的儿子。”

“参加过三大战争的老革命,怎么会……”

“因为在朝鲜当了战俘,归国成为特嫌,全功尽弃,只好当农民。”

“不让革命了,您还叫这革命的名字?”

“这是父亲的心愿。我还有五个弟弟,他们的名字和我一样,都有纪念战争的意义。”他还不知道毛主席接见红卫兵那天,妈妈生了老弟赵卫国。

“都叫啥?”

“解放、建国、抗美、援朝、保家。老七最小,还没出生呢父亲就起好了名字,叫卫国。”

您父亲没文化?”

“可他是英雄。他的军功章都戴上,胸前都挂满了。”

“您家的故事一定很多!走,到我家去。讲讲您家的故事。”

“教授不在家,我去……不方便……”

“真是农民。有啥不方便的?走吧!”她架起他的手臂,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