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科技教育

从“重输血”变“重造血” 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有新招 发布时间:2022-01-05 来源:人民网 光明日报

原标题:从“重输血”变“重造血” 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有新招

   “城里医生多,不缺我一个。乡亲们的健康,需要我守护。”

   李田书是遵义医科大学培养的首届定向医学生,而他来到贵州省凤冈县琊川镇中心卫生院的第二年就被破格提拔为业务副院长。小小的卫生院,门诊病人由2019年的3万人次上升到2021年的4.3万人次,住院病人也由全年不足1000人次提高到4500人次。乡亲们发现,自从镇上来了高水平的全科医生,很多过去乡镇治不了的病现在都能治,再也不用出远门到县、市医院来回跑,“省了钱,减了痛,治了病”。

   开展定向医学生培养只是近年来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内生力量,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影响着地区全面振兴和我国高质量发展全局。如何加快完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切实提升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高校师生和群众获得感?教育部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相关情况。

  跨越几千公里,同上一门课

   跨越4000公里的课堂,你听说过吗?华东理工大学与相距超过4000公里的喀什大学共同组成教学团队,用线上同步课程、线下辅导加针对性补课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学期《无机化学》的授课。“尽管课程难度加大,但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自2015年起,喀什大学陆续引入线上课程,至今已开放通识教育线上课程近2000门次,极大改善了学校通识课程资源和师资缺乏的局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

   据悉,针对部分高校师资、教学理念、课程质量短板,教育部面向西部高校提供了近14万门慕课及小规模定制课程服务,帮助西部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超200万门次;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先后组织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地方高校优课联盟等12个联盟组织和单位向西部高校开放课程资源和实验教学资源,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指导慕课联盟联席会等通过建立“百人讲师团”巡回宣讲、开展慕课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班等形式,培训西部高校教师约140万人次。截至目前,已有725所西部高校使用慕课开展教学,占西部高校97.3%,学生参与学习达1.63亿人次,有力提升了西部高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造血”功能。

   “目前专业课程的协同教学有四种范式。一是专业课程同步课堂范式,两个学校通过直播互动,共上一门线下课,共享名师;二是专业课程群同步课堂范式,一个专业的课程群通过直播互动的方式共享名师、共享课堂;三是专业课程混合式同步课程范式,也就是利用慕课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部分线下课程采用线上教学任务来代替;还有一种是专业课订单式同步课堂范式,也就是东部高校的教师通过直播互动,专门为西部高校学生量身定制开设急需的课程。”中山大学校长、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长高松说。

   吴岩表示,如果说1.0版重点是“输血”,今后2.0版要从“重输血”向“重造血”转变。“一是要鼓励东西部教师团队共同打造、培育建设1000门符合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人才培养规格特点的一流课程,提升西部高校教师的课程建设水平;二是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虚拟教研室的方式,系统性、专业化培训10000名西部优秀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信息化素养,带动西部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

  师资引得来,毕业生留得下

   提升中西部高校发展水平,人才是关键。吴岩表示,通过积极开展119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东部高水平地方高校支援103所中西部高校工作,共选派900余名干部到中西部高校挂职,选派9700余名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到受援高校开展实地授课、学术讲座等交流活动。中西部高校共选派3800多名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挂职锻炼、8800多名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

   “通过对口支援,青海高校获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4个院士工作站,40余名教师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500余名教师到对口支援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20人增长到88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从11%提高到80%,教师队伍结构得到极大改善,教师能力水平明显提升。”青海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梅岩表示。

   师资留得住,毕业生同样留得下。据悉,为加强中西部卫生健康人才供给,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推进农村订单定向本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行单列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提前批次招生等方式,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形成了“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培养模式,已为中西部22个省份3万个乡镇卫生院培养了7万余名定向医学生,基本实现了定向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吴岩表示,下一步要支持西部高校设立“西部振兴人才岗”,同时对中西部特别是西部高校的高层次人才,聘期之内如果流出西部,要实行取消相应称号和经费支持等新政策。

  对标地区发展需求,布局建设一批新学院

   吴岩表示,下一步中西部高校要由紧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转到更主动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要适度打破省域的行政区划,按照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地理区划与文化区划相结合的方式集群发展;要主动对接全国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综合考虑地理、交通、产业、文化和自然禀赋的因素,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类型多样互补、引领作用强劲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一方面,推高校集群,以西安、兰州为战略支点,发挥高水平大学的龙头作用,带动引领西北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以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发挥高校集群的集聚溢出效应,打造西南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另一方面,建专业集群,引导中西部高校聚焦区域发展急需,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吴岩表示,今后要在西北、西南、中部三大区域分别布局建设高等教育创新综合平台,共建共享优质教育、科研、人才资源;建立东中西部高校全国性对口支援对接平台,精准实施对口支援,并在中西部高校布局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智慧农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等。

   (本报记者 周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