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魅力中华

从吸收外资新流向看中国高质量发展新变化 发布时间:2022-01-0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题:从吸收外资新流向看中国高质量发展新变化

  新华社记者于佳欣、刘红霞

  审视一个经济体发展活力足不足、潜力大不大、魅力够不够,有许多维度。外资,是一扇直观窗口。

  今年前11个月,中国吸引外资突破1万亿元,超去年全年规模,继续保持全球外商投资最佳目的地之一。令人关注的是,万亿级的引资中,服务业占比约八成,继续保持显著增长势头。

  从曾经扎堆制造业,到如今加大服务业投资,引资流向的转变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服务业引资“挑大梁” 折射经济成色更足

  作为中国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公司,今年6月在上海正式开业后,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不断加速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在公司负责人眼里,“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开放”赋予了公司更大发展机遇和空间,成为贝莱德加快布局的关键。

  今年以来,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外资金融机构持续组团落地。如今,在上海的近1700家持牌金融机构中,约三分之一是外资机构,且数量仍在增加。

  外媒捕捉到外资对华投资的新动向。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日发文称,中国加快向外资开放高价值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以及高科技服务业对外资充满吸引力。

  中国最新的引资“成绩单”也证明,服务业一如既往扮演了重要角色:1至11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39.4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额约八成。

  “服务业在吸引外资中‘挑大梁’,与服务业占我国GDP比重越来越高相匹配,也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说。

  外资流入服务业的良好增势,也让个别外媒得出中国引资出现“制造轻、服务重”的结论,认为这与中国致力于打造制造强国的目标相悖,并将此现象称为“投资悖论”。

  事实上,如果拉长时间轴看,服务业早已成为吸引外资的主力。2005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额中,服务业仅占24.7%;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超过50%,2020年升至77.7%。可以说,服务业已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领域。

  观察中国经济结构亦如此:2015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半壁江山”。在疫情冲击下,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2%,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服务业引资魅力大增,高技术制造业也势头不减。前11个月,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9.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吸引外资增长14.3%。

  吸引外资恰如一面镜子,清晰折射出一国经济结构的现状。更多外资流入服务业的背后,正是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成色更足的事实。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认为,从最初外资扎堆制造业,到如今更青睐服务业,外商投资的“转向”折射出中国开放的不断升级和经济产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革。

  引资流向之变不等于行业“引力”之变

  制造和服务领域引资一“轻”一“重”,是否意味着制造业对外资的“引力”下降?

  事实上,引资占“大头”的服务业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与制造业密切相关。

  观察外资数据可以发现,在流入服务业的外资中,高技术服务业吸引外资增势明显,今年前11个月增速达到20.8%。这其中就包括了法律、咨询、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服务等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服务领域。

  今年5月,投资逾2亿元的罗氏中国加速器正式启动,致力于孵化优质中国医疗创新企业。“罗氏致力于把上海打造成继巴塞尔和旧金山后的罗氏全球第三大战略中心,此次启动将加快这一进程。”罗氏集团首席执行官施万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放在中国,其中不乏制造业企业。服务业投资中,不少是为中高端制造业服务。

  美国化学巨头陶氏公司,将亚太区的业务和创新中心选在上海,这也是陶氏在美国以外最大的一体化研发中心。

  “我们不仅把产品带来,更要加大在华研发。”陶氏公司亚太区总裁彭睿思在第四届进博会期间对记者说,中国正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这将为陶氏公司带来更多机遇,也将坚定陶氏对华投资信心。

  此外,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将内部研发、物流、会计、法律、运输等环节,通过外包实现制造业的服务化。

  “表面上看是外资流入服务业多了,流入制造业少了,实质上是更加注重研发创新,更加注重制造业中高端发展了,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遍规律。”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房爱卿说。

  他认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还会增加,但不能因此说制造业在萎缩,而是制造业的品质在提升、产业在升级、结构在优化。

  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正向着制造强国迈进。自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在500种主要工业品中,超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制造产业结构加快升级。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总数、研发经费支出均比2012年翻了一番,有效发明专利申请数增长了两倍多。

  中国未来的外资“引力”有支撑

  未来,中国对外资的“引力”会随疫情结束而减弱吗?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反复,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跨国投资形势依然严峻……不可否认,中国稳外资压力依然不小,但对未来引资前景也不必悲观。

  “我们进入中国市场已近半个世纪,见证并融入了中国的快速发展。”美国油田技术服务公司贝克休斯首席执行官洛伦佐·西蒙内利告诉记者,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为外资企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贝克休斯将继续深耕中国。

  因为看到机遇,所以选择坚持。采访中,记者常听到这样的观点——

  “投资环境稳,投资信心才会稳。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投资环境越来越好,是我们坚持长期投资的重要原因”;

  “中国数字经济和低碳发展为我们带来双重机遇,这也坚定我们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

  正如有的外商所说,大多数投资者作出投资决定时,都会作长期性考量,而不会只看一时一事。中国向好的经济前景、巨大的市场潜力、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及配套设施,以及坚定扩大开放的决心,无不成为长期吸引外资投下“信任票”的关键。

  2021年即将结束,中国开放又迎来新动作:2021年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压减比例分别为6.1%和10%,这也是中国连续第五年缩减这一清单。

  “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2021年版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等一系列大幅度开放举措,将进一步有利于增强中国制造业对外资的吸引力。”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崔凡说。

  在王晓红看来,中国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这样的努力将让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不会随疫情结束而减弱。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正式生效实施。在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RCEP成员国均作出较高开放承诺。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此前评价:这一协定生效,将大大推动区域内部和其他经济体对该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

  一个坚定不移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将在高水平开放中不断与世界做大发展“蛋糕”,共享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