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人物风采

奋战在一线的“田专家”---记“世界菌草技术之父”林占熺 发布时间:2021-12-1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福州12月17日电 题:奋战在一线的“田专家”——记“世界菌草技术之父”林占熺

  新华社记者庞梦霞、侯雪静

  隆冬时节,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外,一排排3米多高的绿草摇曳风中,长势喜人,生机勃勃。

  “这草是菌草类别中的一个品种。虽然没有树挺拔,没有花香,但能培育出山珍。”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这样给记者介绍。

  菌草能用于培养食药用菌、防风治沙、作畜牧饲料、做板材造纸……说到菌草的用途之广,林占熺打开了话匣子。今年是林占熺与菌草结缘的第51个年头,他的大半辈子,都在和这株“神奇草”打交道,倾注了无数心血。

  时光倒回到1970年,林占熺调到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工作。在那时,国内外食用菌和药用菌人工栽培基本都以林木为原料,砍下树木做成菌棒培育菌类。“锯一车树回来种香菇,值不值得?”在工作中,林占熺意识到“菌林矛盾”和随之可能发生的生态问题,“以草代木”的想法从他脑中冒了出来。

  1984年,林占熺随福建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闽西山区长汀县。看到只长野草的荒山秃岭,“变草为宝,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这一在他心中盘桓已久的念头愈加强烈。

  实验场所、科研资金、设备资料等都没有,林占熺贷款建实验室,从芒萁开始一个接一个品种尝试培育……在简陋的条件下,经过1000多天田间地头的钻研,1986年10月,菌草技术终于面世,草本植物也能用作培养基种出食用菌。

  新技术蕴含着巨大商机,也意味着选择。“不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还要写在农民的钱袋里。”林占熺没有选择利用新技术办公司做生意,而是走了一条“能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菌业可持续发展新路”。

  在热播电视剧《山海情》中,凌教授帮助金滩村村民发展菌类种植;在剧外,凌教授的原型林占熺远赴宁夏西海固传播推广菌草技术,帮助当地脱贫致富。

  1997年,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林占熺带着六箱菌草,和团队在宁夏十几个县建立菌草产业扶贫示范生产基地。菌草技术“点草成金”,食用菌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一大支柱产业。林占熺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

  在林占熺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个地球仪,上面标着许多红五星。“有红五星的是菌草推广到的国家和地区,现在是106个。”林占熺说。

  菌草技术既帮助农民致富,又保护了生态,在国内取得极大成功,也吸引了世界目光。上世纪90年代末,林占熺等中国专家组成员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手把手培训当地民众学习菌草种植,让他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1998年,林占熺在巴新进行技术重演示范试验。“试验成功的现场会有6000多人参加,许多人翻山越岭走了三天三夜赶来。后来,菌草在巴新创下每公顷年产鲜草853吨的纪录。因为菌草让当地百姓增收致富,他们把菌草称作‘中国草’,甚至给孩子取名为‘菌草’。”林占熺深情回忆。

  “菌草技术小而美、见效快,推广起来成本比较低,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林占熺说。如今,当初简陋的实验室已发展成三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引领着世界菌草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菌草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份500多个县,并传播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培训学员上万人,为保护生态环境、科技扶贫与技术援外作出了重要贡献。

  12月9日,林占熺在出差中度过了自己78周岁的生日。他表示,自己有几个愿望:希望菌草产业帮助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希望用菌草在黄河沿岸建起千里生态屏障,希望菌草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我的梦想,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实现,剩下的相信也将会实现。”林占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