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祖国各地

浙江杭州重点帮扶低收入群体 提升其生活品质 发布时间:2021-11-28 来源:人民日报

  从浙江省杭州市中心出发,一路向北约30公里,就到了临平区塘栖镇莫家桥村。老年食堂后厨,灶火正旺,热气蒸腾。厅堂外,80岁的王德福阿婆和几位老人安坐桌旁,等待午餐开饭,大家高兴地说:“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

  随行的莫家桥村党委副书记陈强介绍,村里之前很多老年人“生活无忧,就是做饭不方便”。

  让村里老年人吃上新鲜可口的饭菜,让老年食堂成为独居老人交流的平台,是杭州市着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完善服务保障机制的重要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低收入群体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帮扶保障人群。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杭州市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对低收入群体给予重点帮扶,努力保障和提升其生活品质。

  “服务有保障,生活很方便”

  冒着热气的冬瓜炒虾皮、红烧小鸡腿、青菜炖豆腐和杂粮饭被端上桌,王德福和几位老人歇下话头,开始用餐,“全是新鲜菜,口味适合我们老年人”。

  莫家桥村的老年食堂,30平方米大小,亮亮堂堂,空调、消毒柜、保温餐台一应俱全。餐桌边角圆润,老人不容易磕碰,桌面有孔,可以插拐杖。

  在塘栖镇,已建成1家老年人集中配送餐中心、15家村社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9个村社老年食堂和助餐点。目前,杭州全市共建成农村助餐机构(村级老年食堂)1177家,覆盖率为57%;建成村级照料中心1978家,覆盖率达96.5%。

  在萧山区江寺社区,低保户李秀清见到记者,直念叨“好像搬了新家”。“房子老旧小,住了几十年,屋内墙皮落了,厨卫怪味难散。”去年以来,萧山区实施“爱心三房”改造项目,对困难家庭的书房、卧房、厨房进行翻新改造。今年9月以来,又升级实施“焕新家”免费改造项目,范围扩展到客厅、卫生间,以提升困难家庭的居住品质。由此,李秀清家里焕然一新。和李秀清一样在“一户一策”改造中获益的,杭州已有3872户。

  “李秀清老人退休工资每月3000多元,跟她共同生活、患精神残疾的儿子,每月按杭州市区标准领取低保金1000多元、残疾人护理补贴600多元。”一旁,萧山区民政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傅俊巍细算帮扶账,“另外,残疾人享有医保优惠政策,看病报销90%以上。老人还能享受助老、电费减免等扶助政策。”

  吃完午饭,王德福打算理发,拨通民政部门开通的居家养老热线,就有师傅上门服务。“不用付钱,付‘重阳分’。”王阿婆告诉记者。

  “重阳分”,是杭州市给80岁以上或其他需帮扶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电子津贴,按月发放至老年人社保卡(市民卡)养老服务专户中,可用于基本生活照料、助餐、家政保洁等20多项服务。自2020年10月实施以来,全市已发放电子津贴超2.6亿元,20万老年人受益。

  “服务有保障,生活很方便。”谈及当下的生活,王德福笑意盈盈。

  “有收入,有朋友,日子过得称心了”

  跟随富阳区春建乡村民王小燕去附近工厂上班,路上聊起过往,王小燕直言:“过去怕出门,没收入、没朋友,没意思。”因患侏儒症,23岁的她身高不足1.3米。

  而今来看王小燕,遇见村民主动打招呼,一路上和记者有问有答、互动热络。随行的富阳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俞莉感慨:“小燕现在开朗多了。”

  王小燕的可喜变化,得益于杭州全面提升“残疾人之家”建设。

  目前,杭州市持证残疾人总数达23万人。推动共同富裕,杭州着力构建让残疾人通过体面劳动融入社会的机制。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辅助性就业的“残疾人之家”,杭州已建成203家,覆盖全市所有镇街。

  上午9点,我们准时到达春建乡一家制造企业的“残疾人之家”工作室。在这里,王小燕与20名残疾人工友一起拧螺丝帽。每天工作5小时,月保底工资2200多元。工作室旁有午休室,所有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俞莉说:“残疾人工友很珍惜这里的工作和生活。”

  对扶持残疾人就业的爱心企业,富阳区依法加大减税力度。今年前10个月,全区共有68户企业享受安置残疾人就业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退税金额达1.05亿元。

  获得税收优惠,企业转身又投在残疾人身上。王小燕工作的这家企业,就新建了适合残疾人的羽毛球场,刚刚投用。

  将满足残障人士信息化需求纳入杭州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全面落实残疾人商业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新修订的《杭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办法》今年10月起施行……杭州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告别王小燕时,她还在认真工作,桌前堆满了拧好的螺丝。“有收入,有朋友,日子过得称心了。”王小燕说。

  “现在我们叫新杭州人”

  萧绍运河畔,80平方米的商品房年租金超过2.5万元。同样位于萧山区的凤凰村创业新村公寓,一直以来却以较低价格租给外来务工者。

  “也是80平方米,月租金只要1000元。小区里各种设施都有,尽可能满足租客需求。”凤凰村党委书记沃关良介绍,创业新村有548户租户,涉及餐饮、零售、保安、保洁等行业。

  为缓解外来务工人员租房难、租房贵的问题,让他们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杭州建设了创业新村公寓和“蓝领公寓”,面向外来务工人员低价出租。

  记者随机走进创业新村公寓一处房间,屋里宽敞明亮,配备有空调、热水器、床、衣柜、书桌等家电家具。“我来杭州打工9年,早办了杭州社保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都有,孩子就在本地上学。”租户刘亚莉来自河南信阳市,“现在我们叫新杭州人,许多本地福利也能享受。”

  2018年以来,杭州市已有2.21万套(间)蓝领公寓交付使用并启动租赁受理,累计入住2.45万户。

  暖橙色的车身、头顶两只萌萌的蜜蜂触角,在西湖区转塘街道一处繁华商圈,“暖蜂巴士”引人注目。

  “暖蜂巴士”由转塘街道工作人员联合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改造废旧巴士而来,提供免费热水、手机充电、微波炉、应急雨披和头盔、维修工具等自助服务,为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驾驶员等户外劳动者群体提供便利。

  “这些天杭州降温下雨,天气湿冷。能有个舒服的地方躲雨、等单子,感觉幸福指数提高了。”正在“暖蜂巴士”里休息的外卖员王刚一脸笑意。

  “服务户外劳动者群体,杭州投入使用综合服务站点1416个,后续将达4000个,形成‘10分钟服务网’。”杭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虞文娟介绍。

  冬雨才歇,王刚起身前行。他说:“杭州这么好,我想每天多干几单,争取以后能留下来。”

  “加快把‘高质量、共富裕’的美好图景转化为生动实景!”他的身后,一幅标语暖心鼓劲。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28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