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荣是一名从事针灸临床和科研的上海医务工作者,其团队在治疗肠病方面形成了三项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惠及全国多地的肠病患者。同时这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从事针灸科研的过程中,她还积极投入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作为志愿者服务癌痛患者,推进针灸科普,进行慈善募捐,为西部医务人员做专业讲座,推动中医药展示和交流等。
而她对自己的所有评价却仅有一句话——“我是一名平凡的针灸医生,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除了工作中的身份,她还是一个11岁男孩的母亲,一个曾被儿子将通讯录名称改为“工作忙时间有限者”的母亲。
平凡的针灸医生 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刘慧荣在实验中。本人供图
刘慧荣1976年出生在河北保定一个农村家庭,那时父母对她最大的期望,是希望她能通过读书跳出“农门”,以后找一份吃“商品粮”的工作。
说到和针灸结缘,也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初中曾有段时间经常头痛,试遍其它疗法都未有效果,结果村里的卫生员给扎了几针全好了。
“那是我最早与针灸的接触,不过当时对医学了解很少,甚至连还分不清中医西医”。但这次经历,在刘慧荣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后来高考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针灸专业。自此,真的走上了针灸这条路,选择了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
据刘慧荣介绍,现在的日常工作,除了每周几次门诊,还主要从事针灸作用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重点是灸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的技术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
经过长期坚持不屑的努力,她和团队在治疗肠病方面形成的三项针灸临床特色技术,并得到了推广应用,现已惠及全国多地的肠病患者。她本人也凭借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领军人才等殊荣。
2016年5月,以刘慧荣为人物原型的微电影《我和我的针灸梦》,荣获首届健康中国微视频大赛十佳微视频作品。一如刘慧荣本人,故事全片以“普通”为主线,记录了一个躬行践履的梦想。
儿子手机上备注:工作忙时间有限者
刘慧荣参加基层义诊。本人供图
工作中,刘慧荣要求自己对每一位患者尽心尽力。
刘慧荣告诉记者,每当有患者痊愈或治疗好转,自己心里就会很开心,特别有成就感。不过也会遇到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是无能为力的时候。刚开始,经常会觉得自己“学艺不精,水平不够”,后来慢慢心态调整了。“‘尽力而为,我心无悔’成了我的行医理念和做人原则”。
除去工作,刘慧荣还是一位“公益达人”。无论是工作还是公益,她都一直遵循着“尽力而为”这四个字。
作为“微笑计划”的志愿者,服务过癌痛患者;借助学会、协会平台,推进过针灸科普;曾多次到西部地区、革命老区,为医务人员做专业讲座;在中学做过科普报告,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科研心得激励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还积极联系厂家为西藏、新疆地区进行慈善募捐;也积极在国内外科技交流中多次开展中医药宣传,推动中医药展示与交流。
“参加公益活动,看起来是在帮助别人、服务社会,其实是更好地成全了我们自己”,刘慧荣说,“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每一次都能让内心得到升华,会让自己更加充实!”
谈及家庭,这位70后的“学科带头人”却难掩惭愧。前几年她偶然发现,儿子手机上把自己的电话存为“工作忙时间有限者”,“有时候想起来觉得直接照顾他比较少,心里有些惭愧”。
不过她也表示,好在儿子懂事,家人也给予了她特别多的支持,“今年儿子小升初,希望通过我自己不断努力的经历,能对他的(成长)起到一些言传身教的影响。”
荣誉之外责任更大 青年人要多关注传统文化
刘慧荣获得上海银蛇奖一等奖。本人供图
2013年1月,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3年12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
2015年7月,上海第十五届银蛇奖一等奖。
2016年度中国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
2016年底,入选上海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
刘慧荣获得的每一个奖项,在行业内都是极大的荣誉。对此,她自己却看得很淡,“中国青年科技奖给我提供了更多和不同行业的青年专家们一起交流的机会,让我的视野和思路都得到了拓展;中医首获“银蛇奖”一等奖,更多是对所有中医人的鼓舞”。
她一直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做着普通的工作,有来自家庭的支持,还得到了不同层次的肯定。
记者用《我和我的针灸梦》里的一句台词问她:真不知道你还在坚持什么,你已经挺成功了,还这么折腾自己?
刘慧荣回答说,“我只是依然在尽力做好自己普通的工作。看似枯燥的生活,‘折腾’起来也很幸福。”
她在微电影采访中还说过:“世界上能坚持走在自己梦想道路上的人们,最后一定能取得成功”。
谈到对青年人的要求,刘慧荣说自己并不是希望他们一定把事情做得很完美,而是要他们在能做好的前提下,努力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也经常要求他们,凡事不到最后绝不要轻言放弃。刘慧荣更希望青年人在这个信息爆炸和知识泛滥的时代,能够留一点时间和精力去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接触中医的青年人,多关注传统文化,能促进群众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