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名句勾画了许多人对南朝的印象。陈是南朝最后一个朝代,成书于唐代的《陈书》是唯一完整传世的陈代史。近日,中华书局点校本《陈书》修订本正式面世。《陈书》共三十六卷,包括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是唐朝姚思廉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南朝陈王朝自开国至灭亡33年的历史,是研究陈朝历史的必备史料。
8月31日的新书分享会上,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徐俊介绍,点校本《陈书》修订本是齐、梁、陈三史的收官之作,由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景蜀慧主持。“从2008年到2021年13年间,景老师和她的团队完成了对齐、梁、陈三史的修订。”
“‘万安陵石刻’是陈霸先陵墓的遗存,现在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万安陵已经毁掉了,现存一对石兽,天禄和麒麟,在南京郊区。”《陈书》责编孙文颖在新书分享会上介绍了陈朝的历史。陈朝是继南朝萧梁之后由陈霸先建立的王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西北与西魏(寻为北周所代)、东北与北齐相对峙,是南朝版图最小、国势最弱的王朝。陈朝自开国至灭亡仅33年,最后被隋所灭,结束了南北分裂数百年的局面。
“《陈书》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小的一部史书。”景蜀慧介绍,《陈书》同《梁书》一样,署名姚思廉撰,实为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继编撰而成,历经陈、隋、唐三朝,最终成书在贞观十年。姚氏父子撰书主要依据陈史官所修国史、起居注、政书等,对前人相关史著也有吸收。《陈书》是唐初官方组织修撰的南北朝五史之一,展示了陈朝的政治结构、行政运作、军事制度、学术文化等诸多特色,是后人研究南北朝末期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地理交通、阶层变化、地域观念、族群互动等重要问题的最基本史料。
据了解,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整理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始,是我国古籍整理的标志性成果,至本世纪全面修订再版,吸收了前人与时贤的研究成果,包括当代学术研究的新发现、新结论,使修订本成为符合现代古籍整理规范、代表当代学术水准、能够体现21世纪新的时代特点的典范之作。
中华书局1972年点校本《陈书》,以商务印书馆据宋大字本影印的百衲本为底本,与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互校,择善而从,同时还参考了《南史》《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书的有关部分,并吸取了前人研究成果。
修订本《陈书》集合了学界50年研究成果。本次修订,在版本调查方面下了较大功夫。改以上海图书馆藏1933年上海涵芬楼影印中华学艺社辑印古书之九《陈书》为底本,修订组成员先后专程前往台北和东京查阅《陈书》的几种重要版本,与底本详加对比,以版本对校为基础,充分运用本校、他校,审慎使用理校,广泛收集并充分参考清代以降尤其是点校本《陈书》出版以来学术界的校勘与研究成果,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纠正错讹,统一体例,弥补不足,形成了一个文本准确、校勘精良、标点合理的修订本。
从点校本到修订本,学者们的辛勤还凝缩在了近千条校勘记里。《陈书》点校本校勘记原有534条,修订本增加到960条。其中,新增校勘记542条,删除原校勘记约110条,改写原校勘记约160条,修改补充原校勘记185条,沿用原校勘记73条。
提到《陈书》的价值,徐俊与责编李勉向读者介绍,与姚氏父子同时代的顾野王、傅縡、陆琼等人都曾有过关于陈史的著作,但在官修的《陈书》颁行以后,这些资料就因为各种原因逐渐失传了,现存唯一完整传世的陈朝断代史,就只有《陈书》一种。南朝的墓志出土也不如北朝量大,陈朝时间较短,留存的东西也较少,《陈书》之外的许多材料都散佚了。“所以《陈书》的价值不可替代。”徐俊说。(记者 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