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励志敬业

排爆专家 社区警花 独臂刑警 道路骑士 ……看,警察故事! 发布时间:2021-08-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重庆8月21日电(陈雨)抬臂,敬礼,4名民警胸前的21枚奖章互相撞击发出声响。这是在重庆市“用奋斗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主题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三场)——“热血铸警魂 护航新征程”公安专场上的一幕。活动现场,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枪爆支队民警梁新宇、沙坪坝区公安分局磁器口派出所警长何巧、两江新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刑事技术大队教导员陈冰、武隆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秩序大队民警罗旦华分享了他们砥砺奋斗、不负使命的警营故事。

  与死神“过招”的“山城排爆专家”

  “为了更多人生活的安宁与幸福,有一类人在暗中默默守护着,即使牺牲也在所不辞!”电影《拆弹专家》里对以拆弹、排爆为己任的专业警察这样描述。重庆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民警梁新宇正是一名现实中的排爆专家。他30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多次将制作复杂、威力巨大的炸弹成功拆除,在炮火连天的海地维和行动中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

  梁新宇的父亲是一名人民警察,大学毕业后,梁新宇也追寻父亲的脚步进入了警营。入警营不久,他被遴选进入安检排爆支队。

  梁新宇本科学的机械电子专业,排爆对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排爆装备大都是国外进口的高精尖设备,使用说明全是英文。为了能及早熟练掌握这些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他起早贪黑钻研操作;他对照说明书,对每一个部件仔细研究,对每一项功能反复操练,直到熟练掌握。

  为拓宽学习渠道,他积极参加公安部和外地公安机关举办的安检排爆培训,虚心向专家、教授、同行能人求教。他认真研读国内外各类爆炸案件及排爆专业书籍,不断钻研和摸索,掌握了频率干扰仪、地下金属探雷器、车底检查镜、X光检查仪等安检排爆器材的维修本领,还改进了爆炸物销毁器、炸药探测器、炸弹报警器等器材。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成了重庆市公安局第一个安检排爆器材使用、维护、检修的“全能专家”。

  在联合国维和期间,梁新宇写下遗书:好男儿自当战死疆场,何须马革裹尸还乡葬。他和战友们在异国巡逻清查、平息暴乱、处置爆炸现场、救死扶伤,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他被授予了联合国勋章。

  “排爆就是不断与死神过招,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面对随时都有可能引发的爆炸,我也曾有过胆怯和畏惧。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义无反顾、无怨无悔。”活动现场,梁新宇说。

  从警20多年来,梁新宇与战友们团结协作,安全处置了近200个涉爆现场,排除了30多个爆炸物,开展了3000多次防爆安检。

  为聋哑人“心连心”的社区警花

  社区民警是社区居民之间的“桥梁”,如何在聋哑人居民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从不“堵车”、有矛盾也从不“加塞”的桥,社区民警何巧有自己的心得。

  何巧是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建村社区三千城小区的社区民警。三千城是还建房小区,有140多名聋哑人,他们多退休自附近的原重庆高压开关厂(俗称“哑巴厂”)。聋哑人朋友们独住一栋,异常团结紧密。

  “才来这里的时候也比较紧张,因为以前基本没有与聋哑人打过交道,也不会手语。”何巧说,为了能够尽快融入这个群体,她开始自学手语。

  每天坚持自学一小时,手语笔记、电子词典和教学视频都是何巧随身携带的“三件宝”,一有空就学就练,遇到聋哑群众就试就问,还利用休息日参加重庆师范大学手语培训班。目前,何巧已经较为熟练地掌握了2800余个手语词汇,实现了与聋哑人无障碍沟通。

  同时,何巧还认真学习钻研《聋人文化概论》《聋人与社会》等专业书籍,结合亲身经历总结运用与聋哑人交往“四要四不要”的要领:交流要注视对方,不要东张西望;“倾听”要耐心专注,不要突然打断;“说话”要直奔主题,不要拐弯抹角;承诺要认真兑现,不要敷衍应付。她架起了通往聋哑群众内心深处的一座“桥”,“有困难找何巧”“要办事找何警官”成为社区聋哑群众双手比划频率最高的动作。

  日常工作中,何巧会逐户上门走访社区聋哑人家庭,详细了解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实际困难和现实需求,逐一建立工作档案,制定帮扶措施,做到有求必应、有事必办、有难必帮,何巧先后为聋哑群众排忧解难300余件(次)。

  在何巧的倡导下,沙坪坝区公安分局300余名社区民警主动投入到关爱帮扶聋哑群众的工作中来,纷纷开始“学手语、办实事、献爱心”;70余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加入何巧发起的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社区聋哑人中开展反诈宣传、义务劳动、陪护老人等活动;重庆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主动联系何巧,将“无声警务室”确立为特殊教育和法律手语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先后组织130余名大学生到社区零距离服务帮助聋哑群众。

  活动现场,何巧说:“因为听不到外面的声音,聋哑人经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走进他们的内心,更需要有细心、耐心和责任心。虽然未来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是走进他们,帮助他们,这就是我作为一个社区民警最真实的快乐。”

  因公致残却坚守一线的“独臂刑警”

  陈冰是一名“80”后刑警,2004年10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重庆市公安局两江新区分局刑事侦查支队刑事技术大队(五大队)教导员,一级警督警衔。

  2010年,陈冰在侦破一起盗窃案中,不幸被万伏高压电击中,全右臂截肢,右腿股动脉、股静脉全部断裂造成永久性功能障碍,经鉴定为三级伤残。在西南医院,陈冰的抢救手术持续了12个小时。

  面对残酷现实,陈冰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坚强和乐观。出院后,陈冰住在父母家坚持康复训练。父母住在18楼,陈冰每天缓慢地爬楼上下3次,然后练习用左手写字,并在电脑上练习用左手打字。从站立困难,到熟练地用单手系鞋带,陈冰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康复训练。

  事故发生570天后,这个只剩独臂的小伙子穿着警服,回到了北部新区公安分局。“我虽然行动不便,但我学的是刑侦技术,我愿意为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贡献力量。”陈冰提出重返警队的请求,震撼了分局所有人。

  按照当时的相关政策,陈冰因公致残,不必上班便可正常领取薪水,每月还能享受各项补贴;而一旦上班,按照政策每月还要少领2000多元的补贴。对此,陈冰平静地解释:“挫折与伤痛让我真正开始理解生活,懂得生命的可贵,我希望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

  随后几年里,每当辖区有案件发生、需要刑警出现场,陈冰就会在心里估摸是否适合自己去。只要能够独立前往,他从不推脱。“既然还在这个岗位,去得越多看得就越多,即使没帮上大忙,也能累积些经验,早晚有用。”陈冰如此解释。

  2014年5月,陈冰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之后,陈冰先后荣膺全国自强模范、“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活动特别奖、第三届重庆市人民好公仆、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等殊荣。

  活动现场,陈冰说:“他不会因为有了各种荣誉和光环放松自己,他会身体力行把敬业精神以及面对挫折的坚强、乐观传播开来,影响和鼓舞更多的人。”

  年均路巡4万公里的“仙女山骑士”

  罗旦华是重庆市武隆区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秩序大队一级警长。为追逐心中的警察梦,罗旦华2007年从财政系统考入公安系统。

  2010年摩托车巡逻队成立时,他主动请缨挑起巡逻队大梁,带领5名队员,每天起早摸黑从海拔200余米的城区巡逻至1400米的仙女山,利用摩托车方便、灵活的特点,不断强化武仙路沿线旅游道路巡逻处警、交通管理、为民服务等工作,被游客亲切称为“仙女山骑士”。10年时间,他骑坏了6辆摩托车,累计骑行40万公里。

  随着当地旅游知名度的不断提高,罗旦华结合山路弯多坡陡实际积极作为,不断探索山区道路管理新模式,先后在海拔800米的杨叉岭路段搭建起“路边办公室”,创新道路管理“六分段”工作法,创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建立“三端分流管控法”,确保该旅游路线沿途的交通事故5分钟内得到处置,让交通事故数下降近四成,大大提升了武隆旅游交通管理水平。

  罗旦华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积极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时刻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为陷入昏迷的孩子开道,护送产妇和误服毒妇女就医,救援突发疾病的驾驶人……年平均救助因交通事故、意外受困和需帮助的群众200人次以上。

  活动现场,问罗旦华为何从警?罗旦华说,他的祖父是一名烈士,父亲参加过珍宝岛战役,他从小耳濡目染,传承红色基因,他也要发扬“爱党爱国、忠于人民”红色家风,因此从警。

  从警十余年,只要组织需要、群众需要,罗旦华总是主动作为,挺身在前。长期坚守一线,忠于人民公安事业,罗旦华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基层民警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