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这段歌词,节选自诞生于炮火硝烟中的《新四军军歌》,热情讴歌了新四军这支革命军队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光辉战斗历程,唱出了新四军光荣的铁军精神。
在湖北省军区宜昌干休所,前不久过完百岁生日的老干部王国友,就曾经是这支英雄部队的一员。
7月1日清晨,王国友一改往日早起锻炼的习惯,吃完早饭便换上左胸前挂着军功章的老式军装,在老伴帮助下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逐一认真地挂在胸前,端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直播。
“人民军队党缔造,胜利前进党指挥。新四军被称为铁军,第一条就是因为我们听党指挥,信仰如铁。”看完庆祝大会的电视直播,平时少言的王国友很是激动,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向前来慰问的宜昌军分区领导和干休所官兵,讲起尘封已久的铁军往事,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21年,王国友出生在河南桐柏一个贫苦家庭。因为家中没有田地,父母只能给地主家当佃户,虽然每天起早贪黑,但粮食交了租后所剩无几,全家人经常饿肚子。王国友从7岁开始放牛,经常跟牛睡在一起,当年的苦日子他终生难忘。
“亲身体会过旧中国的苦难,才更懂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1937年底,一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的到来,让16岁的王国友发现一条光明的出路。他至今记得最初见到新四军时的场景:“他们在村里帮助穷人干农活,张贴标语宣传‘打土豪、分田地’。”几天后,王国友就跟着新四军离开了家乡。参军不到半年,表现优异的王国友就入了党,之后当上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警卫班班长。
“新四军整编之初异常艰难,缺衣少食,弹药不足。”王国友说,他所在的八团1个班12名战士,只有4支“汉阳造”,其余的武器就是长矛、大刀。虽然战斗缴获能够解决部分枪弹问题,八团的兵力也从千余人发展到2000余人,但总体装备水平与日军相差甚远。
“因为装备和人员问题,东进途中曾有个别官兵心生动摇:这支衣衫破烂,背着各式步枪、长矛和大刀的队伍,能打日本鬼子吗?”说起这段经历,王国友感慨不已。
“当时新四军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我们之所以能克服困难,是因为大家都对共产党的领导抱有坚定的信念。”王国友记得,1939年除夕那天晚上,来到八团的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把官兵集合起来作战斗动员,宣讲党的战斗纪律、优待政策,鼓励党员模范带头、英勇杀敌。“每次战斗打响,新四军首长都要求党员打头阵、当先锋。每次紧急任务来临,党员都最先站出来受领任务。共产党员的形象,就是这样一步步在官兵心中立起来的。”王国友说。
1938年12月初,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转战到安徽肥东地区,展开对敌伪作战,首战龙城、店埠,全歼日伪军500余人。“当时,日军感到非常震惊和恼怒,视我们八团为其在皖东的心腹大患,计划伺机剿除。”1939年2月19日凌晨,驻守合肥的200余名日军攻打梁园附近的八团团部,在官兵顽强抵抗下,敌人被迫撤出。20日深夜,敌人再次集结700余人进行大规模“扫荡”,于21日拂晓到达方老人洼村。当时八团的3个营共计千余人正在该村周围宿营。待敌人逼近时,各营在团参谋长赵启民的指挥下,临阵不乱,坚决迎敌。
“战斗打响前,我奉命护送作战命令机要文件到方老人洼村。到达二营阵地时,战斗已经打响。确保机要文件安全送到后,我申请加入战斗。”这是王国友参加新四军以来第一次与日军近距离交战。在掩体中看到头戴钢盔的日军端着带刺刀的枪蜂拥而来时,王国友虽然极力保持镇定,但握着手榴弹的手心还是直冒汗。
100米,50米,敌人进入投弹范围。营长一声令下:“打!”王国友奋力一掷,冒着白烟的手榴弹落入冲在前面的日军中,2名日军应声倒地。“眼看日军就要冲上来,我又投了好几枚手榴弹,接连炸死了好几个敌人。” 忆及此事,王国友一脸自豪。
日军很快从第一波打击中回过神来,集中火力向王国友所在二营阵地压过来。为避免硬拼,二营营长指挥部队快速避敌,迅速转移到村北抢占山头有利地形,与敌人战斗到黄昏。由于日军伤亡较大,不得不向西组织撤退,赵启民即令二营尾随追击。
“接到命令后,二营立即组织党员突击队发起追击。”作为党员的王国友,主动请缨参加追击。他腰间挂满手榴弹,一路飞奔,边投弹边射击,连续毙伤日军12名,缴获敌军马1匹。此战之后,由于作战勇敢,王国友提干当上了排长。
这一仗,打得既漂亮也惨烈。据统计,方老人洼村战斗中,日军伤亡150余人,新四军也付出了伤亡30余人的代价,其中很多都是共产党员。“今天的中国,没有辜负共产党人的奉献和牺牲。”忆及牺牲的战友,王国友眼眶湿润。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电视屏幕上,庆祝大会现场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令人振奋;电视机前,83年党龄的王国友在沙发上坐得笔直,小声跟着哼唱,情难自已。
永远跟党走,是这位新四军老战士的百年人生写照,也是他一生矢志不渝的信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