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旅游环保

贵州:优良生态成为“幸福增长点” 发布时间:2021-07-12 来源:人民网 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燕 申云帆

随着全面禁渔生态修复,曾经污浊的黔西市化屋村水体,现在成了乌江画廊的一江碧水,加上民族风情绚丽,森林植被蓊郁,如今的化屋成为众多游客“心头好”。

发挥森林资源优势,锦屏县探索出林上养蜂、林中种石斛、林下综合种养、林内休闲康养、林外林产品加工等“五林经济”模式,2020年总产值达8.6亿元。

好山好水出好货,这是贵州坚持大生态战略行动的绿色馈赠,在今天,与乡村振兴碰撞出炫目火花。

过去的十年,是贵州发展的“黄金十年”,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卷,有筚路蓝缕的脱贫征程,有气壮山河的经济跨越,有拥抱世界的开放襟怀,更有厚植绿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在“黄金十年”风驰电挚的进击中,贵州以绿色为“最亮底色”,牢牢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全力“赶”、加快“转”、奋力“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十年坚守不寻常。贵州着力构建长江、珠江“两江”上游绿色屏障,生态底线越守越牢,绿色经济占比提高到42%。在取得“黄金十年”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建设协同推进,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提升,有效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剪刀差”“二律背反”,优良生态环境成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广大群众“幸福增长点”。

守好底线走新路

迈向新征程,多彩贵州牢记环境保护这个“国之大者”,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道。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敢为人先,锐意创新,后发赶超之路越走越宽,逐绿前行的步伐越走越稳。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发展——

“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守牢“绿色门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传统产业兴起“绿色改造旋风”,全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2.9%、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8.1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4.3%、降幅居全国前列;绿色经济占比提高9个百分点。今天的贵州,发展新动能更加强劲,不仅发展得快,而且发展的结构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在不断提高。

坚定不移,绵绵用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铁腕治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同频共振,乌江、赤水河流域治理重现绿水长流,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100%保持优良,每年为长江、珠江输送优质水源1000多亿立方米。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森林覆盖率十年提高20个百分点。作为全国首批、西部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0项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

志比金坚,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贵州坚定不移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全过程、各方面,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持续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下功夫。

4000万贵州各族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凝聚力量,交出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的精彩答卷,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壮美乐章。

不负青山得金山

贵州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坚定不移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努力打通“两山”双向转换通道,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发展的动力越来越足,绿水青山成为“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坚持走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路子,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企业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红果经济开发区获国家绿色园区称号,10家绿色工厂纳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大生态示范企业库第一批入库企业达60家,贵州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40%。

护山养山、靠山吃山,贵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新增高效经济作物667万亩,农业增加值创近5年来最快增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领跑全国,一大批以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等为代表的黔货“泉涌”而出。

30年前,铜仁印江自治县石漠化严重,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穷”是这里的代名词。30年后,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种绿护绿,山上茶园、山腰果园、山麓菜园、山下菌园,百姓靠着勤劳的双手也能从石头缝中种出“花果山”。

“原来,我们走的是烂泥巴路,住的是茅草屋,日子过得紧巴巴,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谈起过去,湄潭县田家沟龙凤村党支部书记伍荣明很是无奈。

因地制宜,发挥良好生态优势。2008年,当地退耕还茶,百姓荷包日渐充足。“我家的15亩地全种上了还开了一个农家乐,每年大概有20万的收入,日子宽裕得很!”村民杨国琴笑着说。

从传统农业村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漫山茶园立了大功,百姓收入稳定,生态环境附加值日益增加。

大方县黄泥塘镇化理村通过种植玛瑙红樱桃,一改过去“长山脚下癞石坡,广种薄收几背箩。开荒种地来糊口,只为生存无奈何”的生活困境。

黔中大地,广袤田野,绿了生态,红了生活。

端稳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深挖绿色产业宝藏。如今,贵州生态产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在黔贵大地风生水起,多彩贵州“绿色经济”和“美丽产业”比翼齐飞,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富春山居”客如云

绿色,是贵州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贵州最靓的招牌。

从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荔波喀斯特,到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美丽壮观的丹霞地貌;从地球最美盆景的施秉云台山喀斯特,到世界上同纬度保护最完好的原始森林梵净山。贵州以独有的生态资源,吸引天下客,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2021年“五一”假期,全省文化旅游市场复苏强劲,累计接待游客3412.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7.96亿元。

“距离黄果树30分钟,我们村的农家乐一年比一年火。”安顺市经济开发区幺铺镇磊跨村村支书韦俊说。去年国庆小长假,村中民宿可提供200多个床位,小卖部增至10多家,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8800多元。

借助主要景区带动优势,贵州抢抓机遇,致力打造旅游、度假与农业、文化融合发展,先后前往浙江、江苏、广东、北京等省市开展旅游推介活动,向全国游客发出邀约,凉爽的气候和超高性价比的旅游选择,让贵州旅游产业恢复势头良好。

一批批旅游景区点亮了,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奔赴而来。

良好的生态吸引无数天下客。连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都忍不住为之打Call的毕节市百里杜鹃,每年春天总会引爆贵州旅游,绵延50多公里的彩带,50多个品种的野生杜鹃花织就世界最大的天然花园。

大力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旅游,同时,以旅游发展为切入点,凭借地理人文相近、成渝贵环线高铁相连,贵州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成渝贵生态旅游有望崛起成为中国绚丽“西三角”。

与此同时,不断探索生态旅游与多产业的深度融合。“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美誉在旅游业的兴旺中不断得到提升。贵茶飘香让世人喝上“干净茶”,刺梨以“维C之王”之名风行天下,兴义薏仁畅销国内外市场……生态黔货不断走出大山,享誉世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贵州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十三五”时期,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4.3%、降幅居全国前列;绿色经济占比提高9个百分点,生态富民的产业发展之路正在大踏步前进。

作为中国绿色拼图中的一块,贵州持续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狠下功夫,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进一步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渠道,为贵州人民打造了取之不竭的绿色宝库,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银行”。

黔山秀水间,“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富春山居图”生机勃勃,无比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