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庆华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言实出版社推出百年百部红旗谱丛书,黎汝清的中篇小说《海岛女民兵》入选。《海岛女民兵》是黎汝清的成名作,创作于1965年,1966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中国70年中长篇小说创作,以女民兵生活为题材的创作并不多见,《海岛女民兵》是较为优秀的中篇之一。写小说之前,黎汝清写过许多诗歌和散文,追求诗情画意,成为《海岛女民兵》的一个特色:
每当夜间,我们在沙滩上巡逻,到观潮山上放哨。当天将放亮的时候,我们就喜欢站下来看看海上的日出。当然我们不是为了欣赏景致,而是初升的太阳给我们带来一种感情。在东方由淡青色慢慢变成了鱼肚白的时候,黎明就来了。鱼肚白慢慢变成胭脂红,一会儿就成橘红了,几朵霞云飘过,渐渐露出一点光亮,慢慢上升,一条线,像梳子,半圆形,接着就滚出一个大火轮来,把东半天照得火红,眨眼之间,它已被几朵金云托离了水面,放出耀眼的金光了。海水也变成了金黄色,荡漾着向脚下涌来。朝阳升得更高的时候,霞云就给我们的海岛披上了一层水红色的轻纱。渔村升起了炊烟,渔船像展开翅膀一样的升起帆篷,向着初升的太阳驶去……
《海岛女民兵》的另一个特色,是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1975年,《海岛女民兵》被搬上银幕,电影改名《海霞》。笔者那时候还在上小学,影片中老演员于绍康饰演的潜伏特务的一句台词成了我们挂在嘴边的日常用语:“妹妹,我是你哥哥阿太呀!”
黎汝清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1972年,《海岛女民兵》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197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黎汝清的短篇小说《红色小号手》改编的美术动画片《小号手》公映,黎汝清作词的《小号手》主题歌风靡一时:“军号嗒嗒嗒吹,来了游击队,革命红旗迎风舞呀,奋勇杀白匪。”1975年8月,根据《海岛女民兵》改编的故事片《海霞》公映。1976年1月,黎汝清创作的鸿篇巨著《万山红遍》(上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7年9月,《万山红遍》(下卷)出版。记得小时候,笔者中午放学回家,端着饭碗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小说《万山红遍》,特别吸引人。2019年,《万山红遍》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学习出版社共同策划的“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代表了新中国70年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入选的作品里,有3部长篇小说都创作于“文革”时期:黎汝清的《万山红遍》、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部)和郭澄清的《大刀记》。
不少读者误以为《海岛女民兵》也是“文革”时期的作品,主要原因一是《海岛女民兵》1972年再版时,发行量巨大,二是1975年《海岛女民兵》被改编为电影《海霞》,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海岛女民兵》创作于1965年,出版于1966年春天,尽管作品也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但当时文艺创作上还没有出现“三突出”模式的束缚,海霞的形象没有过分“理想化”,没有人为“拔高”的偏向。小说中的海霞,带着稚气、青春活力,伫立在读者面前。“一碗饭的风波”、“发枪之后”、“检讨”等章节,写出了海霞的成长过程:
散会以后,我先从乡公所走了出来,心情很是沉重,好像有很多话要说,但又不知从哪里说起。爷爷跟在我的后边,他以宽慰和鼓励的声调对我说:“海霞,你可不要灰心啊!”
我激动又坚定地说:“爷爷,你放心吧,什么风浪也打不倒我,什么困难也吓不住我,我不是两年前的海霞了。”
《海岛女民兵》对海霞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小说通过描写以海霞为中心的新中国第一代女民兵的成长历程,歌颂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时代。
1972年,《海岛女民兵》再版,谢铁骊很快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改名《海霞》。同年,电影《海霞》被列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北影厂”)生产计划。1966年至1971年,北影厂没有投产一部故事片,电影《海霞》是北影厂恢复生产的第一部故事片。谢铁骊原本想亲自执导《海霞》,由于接了拍摄样板戏的任务,后来又担任北影厂核心领导小组组长,脱不开身,只好另找导演。谢铁骊生前曾两次接受笔者的访谈。谢铁骊说,电影《海霞》拍摄了两次,第一次是由凌子风执导,中途停拍。第二次是由钱江、陈怀皑和王好为联合导演,钱江、王兆麟和李晨声联合摄影。第二次拍摄完成后,修改过一稿,改动最大的地方是“吃野菜”和“送水”两处戏。
小说《海岛女民兵》采用第一人称倒叙方式,讲述了海霞和女民兵连的成长过程,海霞是小说的主人公。谢铁骊的电影改编本,与原著不同之处,是重点写海岛女民兵连这个群体,塑造海岛女民兵的群像。吴海燕(饰演女民兵连长李海霞)虽然是第一主角,但她的戏份并不多,电影《海霞》给观众留下鲜明印象的是那些光彩照人、栩栩如生的配角:阿洪嫂(王苏娅饰演)、玉秀(洪学敏饰演)、彩珠(张力维饰演)、方指导员(赵联饰演)、德顺(田冲饰演)、旺发(陈强饰演)、阿洪(冯恩鹤饰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演员蔡明,将童年海霞演得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1975年初,电影《海霞》完成后期制作,送审未通过,1975年6月15日,修改后的《海霞》再次送审,仍通不过,6月22日,《海霞》第三稿送审,还是通不过。《海霞》通不过审查,因为没有按照当时文坛的“三突出”模式去处理海霞和女民兵的关系,触犯了禁忌。1975年7月25日,电影《海霞》摄制组给毛泽东写信,7月29日,毛泽东在谢铁骊、钱江的来信上批示:“印发政治局各同志”。7月31日,中央政治局做出决议,《海霞》按修改过的影片上映。
《海霞》搬上银幕后,受到观众的欢迎。黎汝清作词、王酩作曲的影片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传唱至今:
大海边哎,沙滩上哎,
风吹榕树沙沙响,
渔家姑娘在海边哎,
织呀织渔网,
织呀么织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