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逐梦践行

4位脱贫攻坚领域党员代表共话奉献与奋斗 发布时间:2021-06-0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题:弘扬精神 振兴乡村——4位脱贫攻坚领域党员代表共话奉献与奋斗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周圆、黄垚

  “科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我虽然年近80了,但还要为菌草事业继续奋斗。”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坚定地说。

  这是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外记者见面会的现场,包括林占熺在内的4位脱贫攻坚领域党员代表围绕“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与记者们展开交流。

  几十年来,为了让贫困乡亲能开拓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林占熺一直奋战在科技创新第一线。如今,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已发展成三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引领世界菌草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菌草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份500多个县,并传播到全球100多个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科技扶贫与技术援外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理想、有信念、有实践,就有希望。

  “书记城里来,满身扶贫经。走村又串户,带来新门路。”在贵州省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乡亲们山歌质朴,字字见情。

  王泽勇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和贵州省委国防工委选派的驻村干部,2016年4月担任水井村第一书记。多年驻村工作中,他强支部、兴产业,提出“果树上山、香葱进地、莲藕下田、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之路。

  如今,水井村已蜕变为整村脱贫的美丽乡村。千亩荷花开,田园美如画,乡村旅游初具雏形,茶叶加工、藕粉生产线也已建成投产。村里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3000多元增长到2020年的1万余元。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扶贫干部们前仆后继攻坚克难,大家越战越勇。脱贫不只是去帮扶别人,而是我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并肩作战。”王泽勇说,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和全村百姓一起,为打造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而奋斗。

  洒下多少汗水,就收获多少真情。在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道路上,无数共产党员顽强拼搏、接续奋斗。

  “从陕西洛川到玉树囊谦,我在这块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第二故乡’度过了30年,从初到时的不适应,到渐渐熟悉、爱上、融入这个地方,收获了当地藏族群众最真诚的友谊,这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郭晓荣感慨良深。

  郭晓荣在囊谦县有10多年时光在扶贫岗位上度过。有人叫他“精准局长”,因为对各种扶贫政策滚瓜烂熟,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有人叫他“较真局长”,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不干、让群众担风险的事不干……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当地老百姓住在了基础设施完备、宽敞明亮的房子里,改变了以往行路、就医、上学、吃水的困难问题,日子越来越兴旺。

  “精准扶贫工作开始以后,党的惠农政策更多了,使我坚定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每当看到脱贫群众脸上带着幸福笑容的时候,我更加坚定了信心和决心。”郭晓荣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见面会上,奋斗与奉献、坚守与希望的感情,洋溢在党员代表们的言语之间。

  “85后”的杨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10年,她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江门村,带领乡亲们努力拔穷根。

  多年来,她组织留守妇女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动员大学生村官成立创业联盟,打造品牌,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带领农户种植特色稻米、高山水果和蔬菜等,并推动以“稻+鸭+鱼”共作模式进行种养。产业发展、脱贫增收……一系列成效,使她获得了村民的拥护。

  “这让我明白了老支书多年前跟我讲的话——城里少你一个大学生不怎么样,村里多你一个大学生会不一样。”杨宁感慨地说。

  未来乡村振兴怎么干?她满怀希望:江门村还是要走产业发展的道路。要依托原生态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乡村民俗旅游和特色种养产业,走品牌化道路,继续做好高山泉水西瓜、林下竹荪、特色稻米等产业。同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厂、电商直播带货,“以产业促增收,村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