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特稿:化身“千里眼”“顺风耳” 中国技术助力地球“绿肺”保护
新华社记者陈瑶 黄顺达
雨林和森林被称为地球“绿肺”,它们调节气候、维护碳氧平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更孕育着多样的动植物。但由于全球雨林和森林面积大、分布广,如何保护它们一直是难题。
近年来,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等技术的中国产品化身“千里眼”“顺风耳”,在世界多地为地球“绿肺”撑起了“守护伞”。
小爪水獭的“摄像师”
2017年12月24日,中国海南吊罗山中,一台红外相机曾拍到一只亚洲小爪水獭,这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只有在生态系统很好的地方才有可能见到小爪水獭的踪迹,当我从相机储存卡里发现这张珍贵的照片后,感觉所有的调研和等待都值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吊罗山分局林业工程师罗樊强至今还记得首次发现小爪水獭时的兴奋心情。
水獭是河流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罗樊强介绍说,如果有小爪水獭生存,说明该地区河流生态系统比较完善。
2020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开始使用智能监测系统,对雨林生态进行更加全面和高效的保护。这套“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测系统”由中林信达(北京)科技信息公司自主研发,集成了云存储、智能分析等技术。系统通过野外布设的大量红外野保相机,实时回传生态因子和自然资源监测数据。
这套系统部署后,就发现了吊罗山的第5只小爪水獭。同时,如果发现盗伐盗猎等事件,系统会也及时上报。罗樊强说,这个智能系统是自己的“亲密合作伙伴”“它让我们减轻了传统巡山监测工作的压力,震慑了违法盗猎行为,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中林信达产品部部长张可介绍,林区利用后台数据分析,不仅能够监控野生动物种类,也可以通过数据综合研判附近区域的生态情况,例如根据果实的数量可研究动物食物链。堪称护林“千里眼”的这项技术,目前已在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多个国家得到应用。
雨林蜘蛛猴的“翻译师”
哥斯达黎加奥萨半岛雨林中,一只蜘蛛猴在树枝间迅速穿梭,手脚尾并用,采下一些果子,开始享用美餐。
奥萨半岛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不过,近年来盗伐行为高发,不仅破坏了原始森林,也威胁着以蜘蛛猴为代表的濒危物种。蜘蛛猴被视为雨林生态的“关键先生”。它是播种能手,可以将植物种子分播到各处帮助林木繁育。
为了找到并保护蜘蛛猴,护林员和生物学家往往需要长时间追踪,费时费力且效率不高。
华为公司利用云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参与并支持了环保组织开发的雨林生态声学监测平台——“守卫者”。2019年,这套系统部署在哥斯达黎加雨林,每个“守卫者”平台可以监测约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环境声音,并能在高温高湿、烈日暴雨等极端环境下24小时不间断工作。
这一系统集信息采集、储存、智能分析于一身,将收集到的声音数据实时上传云端服务器,既能精准识别盗伐人员的电锯和卡车噪声,也能收集蜘蛛猴的叫声。在云与人工智能的配合下,这一系统能确定蜘蛛猴声音出现的起止时间,判断这些“关键先生”的情绪。
秘鲁灵长类动物学家鲁斯梅里·瓦卡亚评价说:“这项技术对我们的工作非常重要。我们只有知道了蜘蛛猴在哪里,又去了哪里,才能更好地采取行动保护它。”
巴尔干羚羊的“声音盾”
希腊北部维科斯-维约萨世界地质公园里,一只羚羊站在险峻的峭壁岩石上,“傲视”着品都斯山脉。这个地质公园拥有希腊最原始的无路地区之一,也常年栖息着多种野生动物,包括狼、棕熊以及品都斯山脉的象征——巴尔干羚羊。
尽管这一地质公园被指定为野生动物保护区,但偷猎活动依然在不断增加,偷猎者通常趁羚羊群走下悬崖时射杀它们。这让希腊巴尔干羚羊协会主席帕帕约安努一度很苦恼,工作人员少,距离远,巡护力量无法有效威慑偷猎者。
2021年1月,华为希腊公司推出了“TECH4ALL科技守护自然”项目,将曾在哥斯达黎加雨林成功应用的“守卫者”系统安装到品都斯山脉,通过实时监测枪声来识别偷猎威胁。羚羊从此配上了“声音盾牌”,有效抵御非法猎杀的伤害。
这样的创新项目在希腊是首次应用。希腊森林研究所野生动物研究员阿斯塔拉斯期待,在中国科技企业支持下,新技术能够更好适应希腊复杂的山区条件,保护更多的羚羊和其他动物。(参与记者:田睿、张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