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25日电 题:更智能、更团结、更现代——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
5月草原,绿草萌发,生机盎然。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达来苏木(乡)蒙古族牧民钢照日格的房前屋后,竖着几根颇具现代感的“天线”,在茫茫碧野、成群牛羊的衬托下,显得特别引人注目。
“这些设备是我家牧场的‘中枢神经’,有了它们,坐在家里就能放牧。”钢照日格说,6年前,苏木通了光纤宽带,政府支持牧民智能放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从一个重要侧面折射出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图景。
生产生活更智能
草原上的羊喜欢成群活动,钢照日格给领头羊佩戴了GPS定位器,家里500多只羊在哪吃草、在哪休息,都实时呈现在手机屏幕上。
他的牧场还装了太阳能高清摄像头,坐在家里便能看见方圆几公里的景象;牛羊走近饮水槽,通过红外感应,就会自动放水;棚圈、院落的自动门可用手机控制……整套设备2万余元,在政府补贴下,钢照日格只花了3000多元。
“以前真是想不到,只要手机能上网,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照顾自家牧场。”钢照日格说。
近年来,苏尼特左旗政府为千余户牧民安装了牧场影像采集、羊群定位跟踪、羊群饮水远程监控等设备,让牧民的生产生活更加智能。
在内蒙古广大农村牧区,用水用电更加便利,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卫生厕所越来越多,宽带网络日益普及……
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也给草原带来电子商务等新经济业态。
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五六十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墙壁上装饰着蒙古包布景,网络“主播”可以在手机前直播“带货”。这家电商主要销售特色手工奶制品。
当地居民白丽丽每天早上都会送来新鲜的奶皮子和奶豆腐。虽经营着一家奶制品实体店,但她把越来越多的产品直接送到电商公司。
“这两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挣得比实体店多。”她说,2020年通过电商销售收入达20多万元,生活条件改善了,日子越来越幸福。
民族区域自治促进民族团结发展
前不久,赤峰市巴林右旗牧民布仁与村民发生纠纷,当地派出所使用专门的软件全程做蒙古文记录。布仁说:“一点障碍都没有。”
“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体现。”派出所所长陈永栓说,旗公安部门还开通蒙汉双语公安网站,推行网上双语公开、双语办事模式。
专家表示,内蒙古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并得到系统的法律保障。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竞红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统一和自治、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结合起来,为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搭建了有效的制度平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
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哈日根图嘎查,年过八旬的蒙古族牧民斯仁塔日瓦5年前脱贫后,开始帮助同村汉族贫困户黄文祥,送给黄文祥几十只母畜,还帮他垫资买了拖拉机。
如今,黄文祥过上了好日子。他说:“邻里之间的真情相助,远远超越了民族的差异。”
共同迈向现代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蒙古族数学家阿拉坦仓在多个场合介绍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好处。
阿拉坦仓说,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会给少数民族提供更多发展机遇,这与保护本民族语言文字并行不悖。
为使蒙古族人民自由顺畅地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内蒙古研发多项蒙古文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成果,让蒙古文在互联网世界畅通无阻,也让机器人、AI主播开口说蒙古语。
汉族党员郝金龙到兴安盟扎赉特旗金山嘎查驻村工作。这是一个蒙古族人口占99%的嘎查,在这里,他成了“少数民族”。
他初来乍到,村民们对不会说蒙古语的郝金龙将信将疑。仅2年后,62名村民将一封摁满红手印的申请书寄到他的工作单位,盛情挽留他。
在郝金龙带领下,2020年嘎查贫困发生率降至零,如期完成脱贫目标,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增至1.4万元。充满感激的村民创作了一段蒙古族传统说唱好来宝《党的恩德和我们的生活》,成为嘎查节庆时的保留曲目。
少数民族地区正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新格局。内蒙古明确定位为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先富起来的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省区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帮扶机制。北京市对口帮扶内蒙古25年,仅近三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就达45亿元,从中受益的贫困群众达30万余人次。该机制将会持续深化,以推进乡村振兴。(记者张云龙、张雨阳、勿日汗、王春燕、贺书琛、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