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励志敬业

黑颈鹤怕人,但不怕“她们” 发布时间:2021-05-2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昆明5月22日电 题:黑颈鹤怕人,但不怕“她们”

  新华社记者林碧锋、孟佳

  清晨,霞光穿透云层映照在大海子湿地上,黑颈鹤清脆的鸣叫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陈光会迎着高原刺骨的寒风,绕着湿地步行,开始清点黑颈鹤的数量。

  黑颈鹤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国际公认的珍稀濒危动物,被称为“鸟类大熊猫”。

  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的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黑颈鹤单位面积数量分布最多的保护区,也是黑颈鹤在云贵高原上重要的越冬栖息地和迁徙中转站。

  长久以来,昭阳区大山包镇车路村的村民们把黑颈鹤叫作“雁鹅”,视其为吉祥鸟。37岁的村民陈光会是一名志愿护鹤员,她和黑颈鹤的渊源要从婆婆董应兰说起。

  董应兰今年69岁,是当地最早的志愿护鹤员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给黑颈鹤喂食。

  老人依稀记得最初喂鹤的场景:“当时下雪了,黑颈鹤找不着吃的,站在外面叫,我就把家里的荞籽和洋芋剁细了和在一起,喂给它们吃。”

  1990年,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成立以后,董应兰响应政府号召成为志愿护鹤员,负责投喂黑颈鹤。喂鹤的苞谷由林业站提供,董应兰身背50斤苞谷,一天要跑十几个喂食点。

  那时,董应兰经常庄稼种到一半,到时间就放下手中的活去喂鹤。“后来雁鹅都认得我了,看到我就会飞过来。”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董应兰照常去湿地喂鹤,发现远处有一只黑颈鹤吃饱后久久没有起飞。她很是担心,赶紧放下背篓,蹚过湿地,靠近后发现这只黑颈鹤的脚断了。

  董应兰心痛地把鹤抱回家,找来酒精消毒,用纱布把受伤部位包扎好,把它安置在一个小屋子里,养好了才把它放飞。

  黑颈鹤越来越多,董应兰日渐老去,喂鹤的脚步越发缓慢了。

  2003年的一天,董应兰把儿媳妇陈光会叫到身边说:“我眼睛疼,脚也疼,走不动了。你喜欢喂鹤吗?”

  “喜欢。”陈光会不假思索答道。

  “走,我带你去喂鹤。”

  从那时起,董应兰去喂鹤,陈光会就跟着同去。过了将近一年,老人对陈光会说:“你可以自己去喂了。慢慢地靠近它,慢慢地跟它接触,它就会喜欢上你。”

  就这样,陈光会接过了护鹤接力棒。

  一开始,黑颈鹤对她避而远之,也不吃她撒下的食物。陈光会十分苦恼,她试过给黑颈鹤唱本地山歌,发现行不通。“后来我就试着吹口哨,口哨声跟幼年黑颈鹤的叫声比较像,慢慢地它们就认得我了。”

  经过长期引导,陈光会与黑颈鹤一步步建立起感情。现在,只要她一吹口哨,黑颈鹤就会围拢上来。

  作为护鹤员,陈光会每天6点准时起床到大海子湿地周围清点黑颈鹤数量,上午11点和下午3点各喂食一次,除此之外还要管理湿地,及时救治受伤的黑颈鹤。

  2008年冬天,村民发现一只黑颈鹤受伤,陈光会和作为医生的丈夫赵强二话不说,带上医疗用品,在冰天雪地里骑了一个多小时摩托车赶到现场,将翅膀骨折的黑颈鹤带回家做了手术。

  由于伤势较重,这只黑颈鹤伤好后依然难以再次飞翔,陈光会一养就是六年。

  每年10月底,黑颈鹤都会飞到大山包越冬,次年3月下旬陆续离开,返回繁殖地。

  “它要来的时候,我晚上睡觉做梦都会梦到黑颈鹤。它走的时候,心里面就会空落落的。”这么多年来,黑颈鹤早已融入陈光会的生活中。

  近年来,随着大山包生态修复等项目的有效实施,保护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到保护区越冬的黑颈鹤数量逐年稳步增加,从保护区建立之初的300多只,增至2020年11月底的1983只,创下最高纪录。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漫天飞雪,董应兰和陈光会婆媳俩接力守护黑颈鹤近三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