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人物风采

百岁院士回答人生之问:看我像不像共产党员! 发布时间:2021-05-21 来源:中国青年网

  他与党的诞生百岁同庚。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陈敬熊还记得入党时,在支部大会上说的一段话,“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我在各方面都要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群众中多起表率作用,因为大家都在看着你,看你到底像不像一名共产党员。”

  百年岁月,他始终躬体力行回答“像不像共产党员”的灵魂之问,至少70年的光阴,竭尽所能为我国的航天国防科技事业发挥作用。

  心有所向

  1921年10月16日,陈敬熊出生于浙江宁波。1948年秋,他到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所深造电机和电信专业,在动荡中抓紧学习专业知识。上海解放前夕,看到很多青年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搞学生运动,他觉得共产党总有些道理,主观比较愿意与进步学生接近。

  也是从这时起,陈敬熊对党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模糊到积极要求入党的转变过程。

  在北京工作期间,特别是调到军委通信兵部技术研究所,陈敬熊身边的党员干部,不仅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还经常帮助周围的同志解决实际困难。他们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举动,让陈敬熊逐渐对“共产党员”几个字可敬可亲起来。

  1954年,陈敬熊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在随后写给妹妹陈佐华的信中说:“我有许多缺点,我一定要改掉它,争取做一名共产党员。”

  1955前后,年轻的陈敬熊在科研工作获得重大突破。

  他在个人思想总结中写到,“我的名利思想早已存在的,自学校出来就想在工作岗位上搞出一个名堂来。一到北京后看到祖国日新月异地变化,以及当时一些一起工作的党员同志的优良作风,他们勤勤恳恳地工作,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他们除了自己业务工作外还担任好多群众工作。自己与他们比较确实相形见绌,大大落后了,我觉得要赶上去才好。”

  1957年,以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原身“电信技术研究所”)为基础,联合几家科研单位组建国防部五院二分院,陈敬熊成为了中国第一代航天人,迎来一项重大工程,研究“1059”导弹天线。

  “1059”是以苏联“P-2”导弹为原型结合国内实际仿制的第一代国产导弹,而陈敬熊研制的导弹天线,是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他自力更生,打破理论限定,创造性地提出了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解决了导弹天线研制中的关键问题。

  冲锋在前

  同年11月,“1059”导弹成功发射,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在地平线上飞起。这枚被研制人员称为“争气弹”的导弹,就是大家熟知的“东风一号”。

  陈敬熊在科研工作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思想改造和入党要求。

  “全国解放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通过一系列学习,特别学习毛主席的《中国革命与中共中国共产党》一书,体会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使中国人民富强起来。”他曾在入党誓言书中写道。

  在研制“1059”导弹的同时,国家还开展了另一项代号为“543”的导弹仿制工作,“543”导弹就是“红旗一号”地空导弹。陈敬熊被指定为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解决这个问题。

  得到指示,陈敬熊和李桂生立即奔西安786厂。攻关小组的办公室临时安置在一个约8平方米的房间,三张简易桌椅,白天做试验晚上分析数据。从夏天到冬天,试验小组在陋室中掀起头脑风暴,在786场区几十千米外的郊野小山上反复进行着测试。

  陈敬熊在一次回京的路上还在判断一个天线问题的病灶。在1966年1月的一个夜里,关键问题解决了。已经生产出来的24部配套“543”导弹的天线被“救活”了。利用“红旗一号”和“红旗二号”地空导弹,军方成功击落多次来犯的侦察机。

  矢志不渝

  1979年12月26日,二院23所科技处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经过表决,全票通过了陈敬熊的入党申请,同意吸纳他为中共预备党员。

  支部大会的决议上写道:“陈敬熊同志本人历史和家庭、社会关系清楚,陈敬熊积极要求进步,靠近组织,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从1954年开始,先后多次提出入党申请;20多年来,他经受住了党组织的长期考验;陈敬熊在党组织的长期培养、教育下,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陈敬熊同志革命事业心强,工作认真负责,刻苦钻研业务,对国防科研事业有了一定贡献……”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抓住中国航天事业迎全面发展的大好时期,倍受鼓舞的陈敬熊和同事对当前研究的相控阵天线进行系统研究,并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带领科研人员开展微带天线的研究工作。

  为了表彰他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87年,陈敬熊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到底像不像一个共产党员。”光环下的陈敬熊没有忘记入党誓言。他关心党的事业,关心航天事业发展。

  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陈敬熊累积并总结了一套适合航天事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他将这些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科技人员。践行“师带徒”的工作方法,积极培养年轻人,他鼓励有技术基础的徒弟勇于实践,对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则手把手得教,在他因材施教的指导下,培养出一批青年技术骨干,一些优异学生更是成长为技术专家。

  退居二线后,陈敬熊还坚持学习和研究,时常用自创的数学算法推导公式。时至今日,这位百岁老人依然作为科技委技术顾问关心着23所的发展。(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通讯员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