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有一座特别的小城东川:因矿而兴,凭借丰富的铜矿资源盛极一时;又因矿而衰,资源枯竭后被“降级”。
如今,这个贫困发生率曾高达52.88%的贫困县区,已成功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森林覆盖率也从13.3%上升至40.55%。
“东山再起,川流不息”——东川区委办公楼大厅的一块牌匾,道出了这座被“降级”城市希望用绿色发展实现重生的雄心。
泥石流冲下来的石头有房子那么大
回首往昔,东川有着辉煌而厚重的历史。
东川铜文化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东川很早就出现了“马踏露铜”,西汉时期,先民们就能够用“火烧水泼法”开采铜矿,并用木炭冶炼铜锭和铸造钱币。其冶炼规模之大、开采历史之长,处于中国铜业之先。清朝钱币有70%用东川铜铸造,东川被誉为“天南铜都”。
虽经长期开采冶炼,东川仍是中国产铜基地之一,铜的地质储量和精矿含铜量居全国前列。来到东川,许多人都到铜矿山看看古采矿遗址、运铜古道及今天现代化的采冶场景。
基于丰富的铜矿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东川铜矿列入“一五”期间全国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在海拔3000多米的大山深处,数万名建设者默默奉献。1958年,设地级东川市。从“一五”到“九五”期间,东川一直都是我国铜矿开采的重点地区之一。60多年来,东川为国家建设贡献了60万吨铜、20万吨白银,做出了突出贡献。
长期持续伐薪采铜,让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时任东川区委书记胡江辉介绍,东川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7.3%,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峻,生态环境本就十分脆弱。长期开采矿产,带来了区域生态功能退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以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
东川的“母亲河”小江是金沙江的一级支流。东川区泥石流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刘伶介绍,全长约138公里的小江两岸分布有107条泥石流沟渠,分布之密、发育之全,世界罕见,成为泥石流最频发的地区之一,被称作“世界泥石流天然博物馆。”
尤其是蒋家沟泥石流,以爆发频繁、规模宏大、冲击扇面保存完整而闻名,是世界上天然泥石流观测试验研究的理想基地。
1961年,中国科学院在东川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蒋家沟设立泥石流观测研究站,开展泥石流基础理论和泥石流减灾技术研究。在蒋家沟泥石流观测站可以看到泥石流爆发的壮观场面。刘伶介绍,蒋家沟曾平均每年发生泥石流15次左右,最多的一年达21次,国外的一些专家也经常来这里开展研究。
频繁发生的泥石流灾害不仅向金沙江水系输入大量泥沙,也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每年雨季,山上居民时刻要提防着泥石流。曾亲历1984年5月东川黑山沟泥石流灾害的退休矿工何炳田回忆说:“泥石流来的时候就像脱缰的野马,冲下来的石头有房子那么大,很多人家被泥石流淹没掉……”
为何云南没有“云B”车牌
不少外地人到云南后都有一个疑问,为何云南没有“云B”车牌。实际上,“云B”车牌曾经就属于东川。
多年来,东川工业产业结构呈现以铜资源采选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特征,“一切服务于矿山”,一损俱损。矿产资源在上世纪末濒临枯竭,为此,东川也迅速陷入窘境。1998年12月,东川市被批准撤销,设立昆明市东川区,成为“降级”的城市,“云B”车牌成为历史。
城市“降级”的背后,是东川全方位的衰败:全区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52.88%;1985年,东川森林覆盖率仅为13.3%,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2003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曾高达40.2%……
“山河破碎,城市破旧,企业破产,希望破灭。”这四句曾在当地广为流传的“四破”顺口溜,是东川当时经济社会状况的写照。面对挑战,东川积极转型发展,也得到国家、省、市的高度重视,出台各项支持政策。
“人下山、树上山”,东川探索修复生态环境,持续开展泥石流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坚持以移民搬迁和生态建设“两条腿”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按照生态修复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东川实施1600米海拔以下区域造新银合欢林、退耕还林、小江流域河漫滩绿化、苗木基地建设和林产业发展等行动,让满山见绿。“对许多贫困地区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东川和其他贫困地区不一样,要绿色发展首先要有绿水青山、要有树。”胡江辉说。
种树,成为东川生态修复的重要任务,但在这里种活一棵树并不容易。
干热河谷地带,水分蒸发量是降水量的数倍,薄薄的土层下面就是坚硬的砂石。最初,用传统的种树方式,成活率只有20%到30%。一次次栽种,一次次失败,荒山依旧。
2011年,东川区选择在泥石流灾害频发的碧谷街道绿茂村林家渡进行干热河谷抗旱造林试验,尝试种植从国外引进的抗旱树种——新银合欢。东川区林业和草原局高级工程师贺永说,林家渡周围几乎都是寸草不生的荒山,每年都会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旱季降雨少,雨季时的强降雨因为山体坡度大,雨水几乎存不住,“刚开始造林试验时,我们在山坡上挖了两米深,还看不到潮土”。
试验人员借鉴当地老百姓一代代传下来的土法子,摸索出了能极大提高土地蓄水能力的“漏斗地鱼鳞坑整地技术”:在山坡上挖出一个个漏斗状深坑,扩大坑塘的上口,增强蓄水能力,一个坑塘栽种一棵树苗。远远望去,山坡上的一排排树坑犹如鱼鳞一般,这项技术也因此而得名。
贺永说,这项技术可以有效积蓄雨季山坡流下的雨水,实验林的苗木成活率一下子提升到了90%。如今,林家渡试验推广种植的3000亩新银合欢已蔚然成林,这片山林再也没有发生过泥石流。“该技术也沿着小江大面积推广种植了,实现了绿染荒山。”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东川区累计完成荒山造林15.3万亩,退耕还林13.51万亩,义务植树392万株。2020年,投资20.6亿实施了首个林业生态修复PPP项目,全区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40.55%,“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1.89%。现在,来到东川,明显感觉周围的山坡变绿了。
“在城里,砍一棵树都得批准,要让绿色发展成为全面的共识。我们有信心,到‘十四五’末东川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50%。”胡江辉说。
换个思路,泥石流也是“宝贝”
2009年3月,东川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城市之一。资源枯竭、土地贫瘠,深度贫困的东川要靠什么实现脱贫?这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绿色发展是东川的唯一出路。”胡江辉说,为了保护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东川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要求环保不达标的矿企全部关停。目前,全区开采矿坑已从1800多个减少到只有90多个。
与此同时,东川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尾矿矿渣、河沙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建材产业等新型产业。“我们自主研发的透水砖强度高、寿命长、透水性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还远销到了东南亚。”在位于东川区再就业特色产业园区的厂房里,云南中洲海绵城市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邢荷莲对自己的产品信心满满。
邢荷莲说,公司之所以从江苏远道而来到东川办厂,就是看中了这里丰富的矿渣资源。“工厂一年要消耗数十万方矿渣,东川丰富廉价的矿渣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竞争优势。”自2017年5月正式投产以来,目前,云南中洲海绵城市建材有限公司年产值已达3.2亿元,年创造税收约4000万元,带动当地上百人就业。
曾让当地十分头疼的矿渣变成了抢手的新型建材原料,东川“藏在深山无人知”的各种土特产,近年来也成为城里人争相抢购的“稀罕宝贝”。
“90后”姑娘云丽是东川小有名气的土特产电商达人。几年前,她到金沙江边一个山村作客,偶然间发现了东川山区土特产的商机。
当时,小山村的枇杷结得铺天盖地,果子又大又甜。但村民因没销路,枇杷果在树下烂了一地。看着烂掉的枇杷,云丽十分心痛。她主动帮助群众在微信等平台上推销,没想到一下就帮村民卖出去13吨。
从那以后,云丽跑遍了东川的村村寨寨,李子沟开花洋芋、东川面条、七彩花生……各种大山里的土特产从她手中卖到全国各地。
“我们的实体店、网店年销售额已达到数千万元。”云丽说,每当看到贫困户种植的土特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北京、上海时,感觉再苦再累也值了。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曾让东川人日夜担惊受怕的泥石流,也成了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泥石流冲刷在河谷地带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受到了越野赛车爱好者们的追捧。
自2004年至今,中国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已成功举办16届比赛,并于2007年正式升级为国家级正式比赛,成为国内顶级汽车越野赛事,2012年升级为国际赛事,并荣获“2020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称号。
“矿山转型绿色发展,引进现代建材产业变废为宝,推动拓展新型产业。实施各部门和乡镇一把手离职时开展绿色经济责任审计,不达标出问题的不提拔。”胡江辉说,产业的绿色发展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提升。
“一江清水、两岸青山”正在成真
51岁的脱贫户燕庆文,住着让人羡慕的“江景房”:从院子向外望去,四周是翠绿的青山,山谷里是清澈的江水。
燕庆文一家原本住在东川区汤丹镇洒海村关上一组。在彝语中,“洒海”的意思是“水边有果树的地方”,但洒海村过去却是光秃秃的。“我们家原来在山坡上,住的是瓦顶土墙房,整个山上也没几棵树。”燕庆文指着对面的山坡说。
在当地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的帮助下,燕庆文一家搬到了现在的乌龟山集中安置点。新房子有130多平方米,青瓦白墙、宽敞明亮。更让老汉欣喜的是,安置点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绝佳的风景吸引了一些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这山变化真大,污水看不到了,山变绿了。”燕庆文说,以前到了冬天山都是枯焦焦的,没有一丝生气。“现在冬天山上也绿油油的,连气候也改变了,空气湿润了许多。”
从山上搬下来后,燕庆文家原有的田地流转给企业种木瓜树。他和媳妇在木瓜林打工,每人一天能赚80元,一年下来光打工收入就有几万元。“我儿子在外地打工,每个月还要靠我们补贴呢。”燕庆文说,这得益于环境变好了,否则没人来,生活也不好。
东川区委书记陈江说,多年来,东川区投入资金治理泥石流和滑坡等自然灾害,采取封山育林草以固土稳坡、筑坝拦蓄泥沙和修建排导槽等措施减少灾害损失,拟投资12.1亿元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进行小江河道综合整治。
记者在小江流域治理现场看到,泥石流在排导槽内流动,而两边昔日的泥石流滩如今已被改造为一片片稻谷飘香的良田。刘伶说,近几年东川泥石流发生次数很少了。
曾经“枯焦焦”的大山,变化还不止如此。汤丹镇是东川的传统矿区,在洒海村的山谷中,有一个巨大的废弃尾矿库,经过一番改造后,如今已变成面积达500亩的彩色花海。
“在尾矿库治理过程中,我们注重因地制宜,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陈江介绍,当地投资350万元,对洒海村尾矿库实施闭库复土植绿,种植安全、生态且具有观光价值的非洲菊等花卉。
废弃的尾矿库变身为观光花海,成为东川的“网红”景点。“尾矿库变花海,这在全国都少见。去年国庆这里每天游客都有上万人次。”陈江说,这片花海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也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新机遇。
2020年12月,洒海村成功入选云南省美丽村庄。陈江表示,当地今后还将重点围绕“网红花海”开发特色民宿、木瓜山主题乐园以及小清河漂流等乡村旅游项目。
2019年4月,东川区宣告脱贫摘帽。全区28655户104344名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建档时的52.88%下降到0。
“谁要敢破坏环境,我第一个跟他急。”燕庆文说。让人欣喜的是,绿色发展之路让曾经饱尝生态环境恶化之苦的东川老百姓,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一江清水、两岸青山,这是我们梦想中的东川。”胡江辉说,相信不久后,这幅美丽画卷就会成为现实。(记者王长山、庞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