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人物风采

敢熔日月铸匠心——“劳模”火炬在他们手中这样传递 发布时间:2021-05-0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沈阳5月1日电 题:敢熔日月铸匠心——“劳模”火炬在他们手中这样传递

  新华社记者

  “我这一生有过很多头衔,但最珍惜两个:一个是共产党员,一个是劳动模范。”“五一”前夕,当记者见到尉凤英时,当年风风火火的“铁姑娘”如今虽然已是耄耋之年,却依然把“劳模”看成心中的最高荣誉。

  与一座座大型企业、一项项高精尖技术、一个个新中国“第一”相伴而生的,是一代代吃苦耐劳、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群体。从“老英雄”孟泰到“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杨建华,再到全国技术能手方文墨,一代代劳动模范以极致匠心铸造国之重器,身上闪耀的劳模精神贯穿了共和国从“一穷二白”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伟大历程。

  从“一穷二白”到奋起直追,信念这样铸就

  前进帽、中山装,粗粝的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孟泰的形象,就这样定格在亿万中国人脑海中。

  1948年,饱经战争摧残、几近成为废墟的鞍山钢铁厂回到人民手中,党中央要求迅速恢复生产。老工人孟泰勇敢站了出来,带领工友献交器材、刨开冰雪收集废旧零件,硬是在物资极度匮乏、国外专家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于1949年6月7日炼出了第一炉铁水。而炼铁厂修复3座高炉用的材料,没花国家一分钱。

  就在孟泰不畏艰险、以厂为家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之际,1953年,尉凤英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成为一名操作冲床的车工。

  当时冲床需要人工送料,生产效率很低。尉凤英琢磨,要是能让机器自动分料、送料,效率不就提高了吗?“于是,我走路也想、睡觉也想,吃饭时还一手端碗,一手用筷子沾着菜汤在饭桌上画图。甚至为了琢磨送料盘拐弯的难题,趴在铁轨旁仔细观察火车轮子的转动。”老人回忆说。

  就是凭着这股钻研劲,尉凤英白天生产,晚上在车间做试验。1953年到1965年,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用434天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又用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大家都称她为“铁姑娘”。

  尉凤英的形象画在了沈阳工人文化宫的墙上。1965年,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每天都背着书包路过这里,他暗暗立志将来也要成为这样优秀的工人。他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的杨建华。

  长期以来,我国石化行业的核心部件——压缩机的机壳一直采用铸造成型技术,不仅生产周期长,而且因为没有统一规格,造价昂贵的模具用一次就报废。

  如何解开这道世界级难题?铆工杨建华将自己“铆”在了车间里,在无资料、无制造方法可借鉴的情况下,苦心钻研焊接机壳的制造技术。

  经过近30台样机的尝试,杨建华破解了上百个技术难题,硬是用手中的小锤子“敲”出一台漂亮、气派的焊接机壳,生产工艺一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们兴奋地称这台机壳为“争气壳”。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穷二白’中艰难起步,自力更生建成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到改革开放后奋起直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怀着舍我其谁改变国家面貌的坚定信念,才有了劳动模范们忘我的创造热情、无私的奉献品格,铸就了一代代劳动者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底色。”多年与劳模打交道的辽宁省劳模办原负责人梁长山说。

  从更快到更精,奇迹这样创造

  一个操作台、一把锉刀、一把杠杆百分表,就是方文墨干活时的全部家当。

  作为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一名加工零部件的钳工,方文墨从技校毕业进厂后,听得最多的就是“空中没有停车场,试飞没有后悔药”。方文墨立下志向:在我手中出去的零部件,绝不能出任何问题。每天凌晨4点多就到单位,机械性地重复练习锉制加工技术;中午1个小时的午饭时间,他10分钟吃完饭,剩下50分钟继续练习;学徒时,别人做到加工公差达标即可,他却自我加压,永远将公差缩减到师傅要求的二分之一……经常练得手掌的水泡上面摞着一层血泡,回家妈妈用针挑破,他含着眼泪继续练。

  就是在纯手工操作的加工台上,方文墨创造了0.00068毫米的加工公差,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约一百二十五分之一,“文墨精度”由此名震业内。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无数像方文墨这样的劳模依旧用“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提供坚强支撑。

  在本钢集团,电工罗佳全伸不直的右手惹人心疼。他右手小拇指下的一小块肌肉因筋挛坏死,凸起一个小小的硬瘤。“每次用螺丝刀都会比别人多拧几圈,长年累月重复这个动作,右手已经残疾了,永远弯着。”罗佳全不经意地说。

  每次作业,但凡发现轧机上有一个螺丝钉松动,罗佳全都会检查另外几个螺丝钉,一一加固才肯罢手。

  永远比别人多干一点、多想一点,使这位从广西九万大山仫佬族聚居区长大的初中生,成长为集设备安装、电气调试、维护检修等众多技术于一身的国家级技能大师,成为不少企业花数百万元也挖不走的电气“百事通”。

  从“一团火”到“满天星”,精神这样传承

  岁月无声,精神无形。一代代劳动者铸就的劳模精神,犹如不灭的火炬,照亮伟大复兴的征途。

  在鞍山钢铁集团炼铁总厂厂区内,孟泰纪念馆显得格外安静。总厂党委工作部部长王锋介绍,厂里培训新招工人,第一站就来这里;机关干部、中小学生也经常来参观学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老英雄”仍在向人们“讲述”着劳动的价值和奋斗的意义,“孟泰精神”已经与这座现代化钢铁企业融为一体。截至2020年底,鞍钢集团共有6795人次获得各级各类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37岁的方文墨也从徒弟变成了师父。2013年,公司成立“文墨班”。沈飞公司标准件中心的车间内,每天天不亮就能听到熟悉的锉刀声,曾经方文墨一个人的孤独练习,已经变成一群人的相伴而行……方文墨将从师傅身上学到的敬业、勤勉、专注、极致,一点点传授到徒弟们的手头和心中。

  8年来,集中了90后甚至95后的“文墨班”,已经走出3个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冠军、6个辽宁省冠军、10个沈阳市冠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冠军班组”。

  杨建华虽然已经退休,却依旧闲不下来。他要到以他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里给年轻技工上课。“经过培训,这些年轻人到车间以后直接就能上手操作,把车间主任乐坏了,都跑到我这里要人。”杨建华骄傲地告诉记者。

  “师徒相授”传承的不仅是技术手艺,更是价值取向、前进方向和精神密码。

  2003年8月,刘晓云第一次站到大连火车站候车大厅“吕玉霜服务台”前,看着师父吕玉霜面对旅客连珠炮般千奇百怪的提问,总能面带微笑对答如流,感到既佩服又有些不可思议。吕玉霜对她说:“我绝不能辜负我师父的期待。”吕玉霜口中的师父是大连站最早一拨全国劳动模范胡金玲,她教给吕玉霜“要把旅客当亲人”,而吕玉霜又把这信念原封不动地传承给刘晓云。

  从列车时刻到公交信息,从企事业单位地址到风景区特色,从日常英语口语、哑语手势到常见疾病的应急处置,三代全国劳模的师徒接力,让大连站候车室这个“服务台”成为传递爱与温暖的大连名片。

  5月1日,又是一年国际劳动节,10名劳模的形象和事迹出现在沈阳市1000多块室外电子显示屏上。驻足观看的有满头白发的老人,也有青春激荡的少年,劳模精神就在这不经意间润物无声。(记者曹智、陈梦阳、王炳坤、李铮、于也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