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广西桂林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及红军史上的这一悲壮战役。时隔四年,习近平总书记再赴广西,考察第一站就是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
1934年底,为确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江,粉碎敌人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数万名红军将士血染湘江两岸。作为长征途中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湘江战役是理想信念强大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一曲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英雄壮歌。桂林全州、兴安、灌阳等地为湘江战役主战场,许多红军烈士以山为陵,埋骨桂北大地。
突破湘江后,中央红军进入越城岭。一支部队在兴安县华江瑶族乡水埠村附近阻击敌军,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在水埠村一片翠绿的竹林旁,12名红军烈士长眠于此。瑶族村民赵金床一家五代人守护着烈士的英灵,数十年来从未中断。
如今,赵金床已辞世多年,女儿赵良英从来没有忘记父亲的嘱托,带着儿子、孙子和曾孙坚持守护红军烈士墓,一代一代传下来,直至今天。
98岁的赵良英回忆说,父亲赵金床为红军当过向导,看到这支军队军纪严明,爱护群众,深知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发生在水埠村的战斗结束后,赵金床和瑶族群众趁夜赶到战场,找到12名红军烈士遗体,就地安葬,在坟前立石标记。从那时起,赵金床和村民们冒着危险守护红军墓,逢年过节按照当地风俗奉上香烛,悄悄祭奠。
赵良英的女儿李贵连告诉记者,老人平时一天说不了几句话,但讲起红军的故事精神矍铄、饱含深情,可以滔滔不绝地讲很久。
赵良英重复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红军好!”她回忆说,当年红军经过华江,她父亲给他们带路,从水埠村出发,一路翻山越岭。红军为表达感谢,送给她父亲一块布,让他用来做新衣服,父亲珍藏了几十年,一直舍不得用。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村民更加缅怀为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的红军烈士。经过认真商议,1966年,赵金床和村民们将红军墓移迁到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并立了碑。在当地民政部门支持下,2013年和2019年,这座烈士墓先后两次得到修缮。
青山埋忠骨,为崇高理想而献出年轻生命的这12位红军烈士,有11人没能留下姓名,墓碑上刻着红色的铭文:“一九三四年红军长征经过我地。陈玉春等十二位同志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事业而英勇就义,他们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
这座墓冢经过迁移和修缮,从原来的以石块标记的土坟堆变成混凝土砌筑的石墓,墓碑庄严肃穆,附近还建了小型停车场、祭奠小广场。但是,一直没有改变的,是当地群众几十年来的守护。赵良英清楚地记得,父亲临终前反复交代她:“一定要守好红军墓!”
赵金床去世后,赵良英经常去为红军烈士墓清理杂草,逢年过节提上瓜果和米酒到坟前祭奠。后来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就让孙子背着她去,口里念念有词:“我老了,但只要身体还健康,就多来看看你们,纪念你们!”
看到水埠村瑶族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赵良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亲为什么让后代继续守好红军墓。“他们为老百姓打天下,让我们吃饱饭,过上幸福生活,啥时候都不能忘记红军。”赵良英说。
赵良英的儿子李贵达从工厂退休后回到村里管护山场,常常带着儿子、孙子一同祭扫红军墓。他说:“我们一家人要一直守护红军烈士,之前是我外公、我父母,下来是我,现在轮到我的儿孙了。”
赵良英的孙子李毅从小跟着奶奶祭扫红军墓,他告诉记者,奶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记住共产党的好”。李毅的儿子、小学六年级学生李铭哲说:“老人讲的红军故事让我很感动,红军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高大。我们要铭记历史,把红军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