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滩树木 匠心树人
——宁夏理工学院院长赵惠娥戈壁滩上办大学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周宸乐
在宁夏理工学院见到59岁的赵惠娥时,她手拿一瓶冰镇矿泉水,敷着微微肿起的右眼:“老毛病了,一着急上火,眼睛就有点肿。”
这几日,通过采访赵惠娥,一个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逐渐被定格:她是一个带领师生在盐碱滩上垦荒种树的拓荒者,一个爱占小便宜的赵大姐,也是一个在办学投入上出手大方的赵院长。她细腻柔情,为引才留才、为教职工家属入学和看病跑前跑后、事无巨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给更多人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
行事泼辣,也细腻柔情
盐碱滩上种不活树、问题学生不好管、经费不足办学难……自打入教育这行,赵惠娥遇到的事,没有一件好办的。
1986年,大学毕业的赵惠娥等待分配工作期间,去了原宁夏石嘴山联合职业大学代课。那时的校园树无几棵、房无几间。刚毕业的赵惠娥当起了包工头。每天早上5点多,她带着学生用小推车拉沙子、推水泥、运砖头,和施工队一起盖校舍。几天下来,入校时刚买的皮鞋就被磨破了。
一年后,赵惠娥放弃了分配好的银行工作,选择留校任教。2005年,学校升为本科并更名为宁夏理工学院。2008年,校长的接力棒递到赵惠娥手中。这一年,迁址后的新校舍要建、背的债要还、办学质量要提升,举步维艰。
种树就是个大难题。占地4500多亩的新校区,1500多亩都是盐碱地,还有一些是有土地癌症之称的白浆土。“透气性差、遇水成糊,种树活不成,盖房子地基不稳,建好的操场不是鼓包就是陷坑。”赵惠娥说。
10年间,教职工春天种活树、来年拔死树。在不断试错中总结经验,他们找到了一种用砂浆石、酒糟或醋糟回填地下土改良土壤的办法。赵惠娥发动全校教师连夜到附近的酒厂抢购酒糟,改良土质后重新栽植树木,才有了绿树成荫的校园。在学校工作30多年的后勤集团基建处处长吴占山说:“这个女人不一般,豁得出、能扛事,再大的事儿都能处理妥当。”
旁人眼中行事泼辣的赵惠娥,也有细腻柔情的一面。几年前,宁夏理工学院老师李虹患了乳腺癌。得知情况后,赵惠娥赶忙联系银川医院的大夫给她做手术。后来,李虹病情复发,赵惠娥又想方设法帮她找到北京的专家。“赵院长前前后后打了很多电话,事无巨细。有没有准时登机、到了北京坐哪趟公交车,都一一过问。”李虹说。
“赵院长对我们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无微不至。”学校教务处处长、校长助理郭莹说,记不清被院长骂哭过多少回了,但遇到困难还是先找她讨主意。
爱占便宜,也出手大方
“这张办公桌是其他单位搬家时退下来的,这些圆珠笔是上个月参加自治区两会时带回来的……”在学校乃至宁夏教育界,赵惠娥爱占小便宜是出了名的。这些年,只要打听到有单位搬迁,她就提前联系,把这些单位退下来的办公桌椅拉回来。每逢到外面参会,会议结束,桌子上弃置的笔和纸常常被她一扫而光。
如此抠门的赵惠娥,在投资办学上却一点不含糊。走进学校的新商科、新工科大楼,教学和实验设备大都国内领先。据了解,学校每年收入的70%都投到教学设备更新换代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特别是智慧教室的建设,都是大手笔,赵院长的要求就是用国内领先的教学设备和优质师资培养人才。”任惠生说。
对待教职工,赵惠娥也从不吝啬。长期从教,不少老师容易患咽炎、颈椎疼等职业病。每逢出差,赵惠娥就搜集当地治嗓子、治颈椎的特效药,大包小包买回来放到办公室。“我们都用过她带的药,就连学校的保洁员和保安都不例外。”郭莹说。
去年12月底,研究生入学考试前一天,赵惠娥召集全校300多名考研学子开会,自掏腰包给学生买了西洋参含片,为他们加油打气。“赵院长把教职工当亲人、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待。”宁夏理工学院工会主席李培铭说。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走进宁夏理工学院,大门口的校名石背面刻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就是我们的校训,通过不断切磋、雕琢,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懂理论、懂技术的人才。”赵惠娥说。
高校专业设置,是“切磋”的直接体现。赵惠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和交叉融合性。为此,学校注重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重点打造“新商科”和“新工科”两个教学平台,涵盖30多个专业,探索创新型交叉融合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学校大部分专业都有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项目,实行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学生不仅要拿毕业证和学位证,还必须拿到至少1个职业技术证才能毕业。”郭莹说,学校坚持订单式培养、招生即招工,不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
“我们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组成不同的科创团队,学院在营业资质办理、业务承揽等方面提供帮助,为以后学生创新创业积累经验、打下基础。”该学校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牛志军说,目前众创空间已有大数据、机械工程等领域的13家企业和18个创新团队入驻,创客达170余人。孵化的企业还承接了宁夏部分高校的宿舍床、办公家具的生产,实现创收。
从专职、高职到普通本科,伴随着学校一步步晋级,师资结构性失衡、教师能力和水平跟不上办学需要的问题逐渐显现。“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技能要尖、理论还要深,这就倒逼学校在引才用才、本校人才培养上有突破。”赵惠娥说,为此,学校想方设法为青年教师深造、培训、提升创造机会。
随着学校高层次人才薪酬待遇的提升,目前600余人的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占40%,硕士以上学历的占70%,博士教师有48位。36年来,从第一届不足200名学生,到如今9个学科门类46个专业、每年3000余名毕业生出彩成才,这里走出的学生正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发光发亮。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