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4月10日电 题:41年前,他成为中国第一位冬奥旗手
新华社记者王昊飞 周万鹏 许畅 王帆
1980年,中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出征冬奥会,他荣任开幕式旗手;20世纪70年代,他是中国速滑赛道上的巅峰存在,连续11次夺得全能冠军,26次打破全国纪录;他是中国冬奥发展的亲历者,见证了一代代冰雪健儿的成长与荣光。
赵伟昌,既是冰雪传奇,也在传承冰雪。10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300天,这位71岁的冰雪名宿祝福后辈们大放异彩,续写辉煌。
美国村庄的别样春节
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第二次承办冬奥会,第一次迎来中国体育代表团。2月13日,当无数国人正在置办年货准备欢度春节,时年30岁的赵伟昌迎来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作为冬奥会旗手亲历中国冰雪健儿第一次迈入冬奥会开幕式主会场。
“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欢迎中国重回奥林匹克大家庭。当时我非常激动,这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赵伟昌41年后想起彼时场景记忆犹新。
为什么选派赵伟昌当旗手?他解释,国内冬季运动起步较晚,彼时已开展的项目中,速度滑冰是“最拿得出手”的,加之他在该项目中既有的优异成绩,所以被委以重任。
然而,初登冬奥赛场的兴奋很快被失落稀释。在速度滑冰男子500米、1000米、1500米等项目中,滑出比在国内最好成绩更好的赵伟昌,最终均位列20名开外。那一年,普莱西德湖的速滑赛场焦点是美国选手埃里克·海登,他强势包揽5枚金牌——赵伟昌感慨“怎么会有这么天才的运动员”。更让他震惊的是,国外许多运动员下场后居然还有专业理疗师跟进,当时中国运动员出征前还要七拼八凑地借皮箱、借服装。
“差距!巨大的差距!”他说。普莱西德湖之行,中国全部28名参赛选手在参加的5个项目中均无人跻身前8名。但在赵伟昌心中,首次冬奥之旅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积累了经验,亦为未来争取金牌确立了梦想基础。“当时我感触很深,就是希望中国体育能够早日强大。”赵伟昌说。
比起4年后许海峰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夏奥会征战首金,中国冬奥史首金让赵伟昌等了22年,中国冬奥速滑首金让他等了34年。
凌晨4点的胜利公园
清明过后,冰雪融尽,但长春市滑冰馆内仍然保持着冬天的节奏——数十名青少年正在室内冰场训练,LED屏幕上“追梦冬奥,勇攀高峰”的字样格外醒目。场边,满头白发的赵伟昌关注着孩子们的技术动作,冰刀摩擦冰面的沙沙声唤起了他更久远的记忆。
赵伟昌出生于1950年,在那个物质和娱乐相对匮乏的年代,嬉戏天然冰雪占据了大多数东北孩子的寒冬时光。一个木板、两段铁丝组成的简易冰鞋被称为“滑子”,它承载了童年赵伟昌的速滑“初始基因”。在“滑子”的陪伴下,赵伟昌的速滑天赋让他在同龄孩子中迅速脱颖而出。学生时代,赵伟昌相继入选长春市业余体校和吉林省体校速滑队,正式开启运动生涯。然而那时国内难见室内冰场,一年到头只有冬天才有机会上冰。位于长春市胜利公园的天然封冻湖面成了他的训练场,他经常在凌晨4点出现在这里。
凛冬时节的凌晨4点,几乎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段,但为了弥补基础训练的短板,赵伟昌选择与严寒“硬扛”。“我自身的条件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在吃苦方面,我谁也不怕。”赵伟昌说。
持续的磨砺,不仅让赵伟昌于20世纪70年代成为国内赛场的领滑者,也让他于1975年获得世锦赛男子500米亚军,成为中国冬季运动健儿的翘楚。
冬奥旗手的冰雪祝福
1980年从美国归来不久,因伤病与年龄原因,赵伟昌选择退役,但事业始终未离开冰场。他担任过吉林省速滑队总教练、长春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如今虽已退休,但仍常到各地兼职授课教师和裁判。
从1992年叶乔波实现中国冬奥奖牌零的突破,到2002年杨扬实现中国冬奥金牌零的突破,再到2014年张虹实现中国冬奥速滑金牌零的突破,41年来,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每一次冬奥之旅和高光时刻都让他如数家珍。“作为老一代体育人,看到中国冰雪体育的日渐强大,我感到无比自豪。”他说。
2015年,当国际奥委会宣布2022年冬奥会落户北京时,这位老旗手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说,相比夏季项目,我国冬季项目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不小差距,但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我国冬季运动必将迎来质的飞跃。
“我是中国第一位冬奥旗手,也是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我想把这些荣耀接力传递下去。”赵伟昌说,他期待明年在现场为中国冰雪健儿加油,期待更多的青年才俊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