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魅力中华

“一村一”为农民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发布时间:2021-04-10 来源:人民网 光明日报

原标题:“一村一”为农民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4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宣布,中国国家开放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哈马德·本·伊萨·哈利法国王2020年度教育信息化奖(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这是联合国系统内教育信息化的最高奖,是自2008年以来我国机构第二次获得该奖。那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简称“一村一”)为何能在全球近2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

  越来越多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学习者获得优质学习体验

  “我不用辞掉工作,不用花太多的钱,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学习专业课程。开放教育为我们这些想深造的人提供了平台和机会,终身学习不再是梦想。”艾克然木·艾合买提是新疆开放大学吐鲁番电大2020年度国家开放大学优秀毕业生,回忆起这几年的学习经历,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云教室,“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学习,查看课程通知,和老师同学在线互动讨论,还提供在线答疑服务呢。”

  利用人工智能保障学习的连续性和质量,这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2020年的主题。“一村一”计划通过云教室实现了异地课堂教学同步、共享录播课堂资源以及多终端接入增强交互,是一种“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教学环境,能有效缓解边远地区师资不足等问题。

  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教育项目专家裴伯庸如是评价——依托智能学习平台,通过语音和语义分析、自动反馈、自动文章评分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学习者获得优质学习体验。

  在国家开放大学参加完了专科和本科学习的龙四清,就亲身体验到了新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成效,“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智能,学习体验更加人性化,学习效率更高了。尤其是昆虫分类的虚拟实验让我印象深刻,那是我第一次体验这种课程,真的像到了大自然亲眼见到各种昆虫一样,太有意思了。”现在,作为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古冲村党支部书记的龙四清,带领家乡人民把一个曾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条件艰苦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变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里种植的柑橘年总产值近8000万元,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十佳品牌”。

  据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荆德刚介绍,国家开放大学将学习过程深度融合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AI技术,开发VR学习资源,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比如,昆虫分类虚拟实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野外进行病虫害识别,果树整形修剪虚拟实验让学生如同亲自在果园里进行实地操作。这些沉浸式学习场景,有助于加深知识点理解,增强学习体验感。

  “让我这个贫困户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致富带头人,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的杨长太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完成了人生的“三级跳”,这还要得益于他在国家开放大学报读了设施农业与装备专科专业。

  2012年,回乡创业的杨长太开始种植苗木花卉,由于没技术、没经验,不仅赔光了积蓄,还欠了几万元外债,被列为贫困户。“年纪轻轻就成了贫困户,很难堪。”杨长太决心摘掉这顶“贫困帽”。在村干部、驻村扶贫队和种植技术专家的帮扶下,2014年年底,杨长太销售苗木花卉收入15万元,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有6万元利润,成功脱贫。

  在创业中,杨长太感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没知识、没文化就没有办法继续发展。”在哥哥的影响下,他开始在光山电大学习,并利用所学知识办起了家庭农场,建起了5个草莓大棚,经营起苗木花卉、绿色水稻、茶叶及水产养殖等产业。2020年春节前夕,他的家庭农场销售额已达80多万元,并带动周边5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电大学习,让我这个贫困户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杨长太说。

  招生83万余人,毕业53万余人,始于2004年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全国各地农村培养了一大批像杨长太这样“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竺鹏评价说,“一村一”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农民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形成惠及全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公平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撑了现代农业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减贫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了改善农村民生的步伐。

  对破解“谁建设乡村”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指出,“一村一”对破解“谁建设乡村”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才从哪里来?一个靠政策吸引人才到乡下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另外一个就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国家开放大学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

  从批发水果转变为“互联网+”营销,从盲目种植到按需定制,从传统农业升级到智慧农场……20多年来,在“一村一”的支持下,浙江省高级农艺师马剑法走出了一条新型职业农民的康庄大道。

  2008年,马剑法第一次在国家开放大学开启大专学习。在设施栽培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学习中,他意识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植方法和传统市场批发模式,将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于是,他当即决定卖掉原来承包的比较偏僻的70亩土地,在与上海交界的地方租了15亩土地,建起葡萄采摘园,并利用电子商务、朋友圈分享、网络直播提高农场知名度。“互联网+”让农产品飞到千家万户,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采摘园每年的游客量超过5万人次,品种也从单一的葡萄发展到了桃子、火龙果、桑葚、樱桃等30多个品种。

  “国开大的5年是我人生两个转折点的关键5年。这里不但可以提供给我们再学习的机会,还能使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如今,马剑法作为浙江省平湖市广陈镇三兴村党委书记,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葡萄村支书”、田野里的“副教授”。他像打理果园般“打理”村庄,“只要心里对乡土、对乡亲有最热切的牵挂,像种葡萄一样,踏踏实实地去播种、锄地、施肥,修枝,就一定能摸索出一条最适合三兴村发展的路子,让村子枝繁叶茂,让村民收获一个沉甸甸的秋天。”

  (本报记者 柴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