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3月25日电(记者范培珅)干涸半个多世纪的敦煌哈拉湖今年初春重现碧波,焕发生机。
“多年干涸的哈拉湖形成水面、重现生机,说明敦煌生态治理工程取得初步成效,为下一步生态输水至玉门关、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和实现敦煌生态保护规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孙志成表示。
位于敦煌市区西北方向30多公里处的哈拉湖曾是敦煌历史上最大的淡水湖泊,唐代时记载称“兴胡泊”,又称“哈拉淖尔”“哈拉诺尔”等,蒙语意为黑色的湖或黑海子。
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由于河西走廊移民开发,走廊西端的疏勒河逐渐断流退缩,党河下泄水量锐减,哈拉湖水面开始萎缩,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疏勒河双塔水库建成后,哈拉湖彻底干涸。
为了解决敦煌水资源开发利用超出承载能力,下游水量锐减、河道断流、湖泊干涸等生态问题,保护敦煌绿洲,经国务院批准,总投资47.22亿元的《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自2011年启动实施。
按照规划,疏勒河双塔水库和党河水库近年来下泄生态水量逐年增加,入库来水量的10%—20%下泄河道,用于河道下游生态补水。随着规划中疏勒河、党河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的陆续完工,古河道得到归束治理,提高了河道输水效率,下泄的生态水量和汛期洪水汇聚于归束后的河道。
据甘肃省酒泉市党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统计,两河河道2016年下泄生态水量约5000万立方米,经冬季封冻、春季消融,初春三月,干涸半个多世纪的哈拉湖重现碧波。
“作为疏勒河和党河的终端湖——哈拉湖历史上溢满后向西汇入库姆塔格沙漠东缘的哈拉齐和新疆罗布泊,具有阻挡沙漠东移、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保障甘肃西部生态安全的巨大功能。”孙志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