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光明日报通讯员 施疑
“来了,来了!大家站好队。”今年除夕,中海地产唐山枫丹公馆项目工地,承建方重庆中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二十多名留在唐山过年的外地员工,身着带有反光条的安全黄马甲,列队欢迎“红马甲”。“红马甲”是河北唐山市路南区总工会工作人员和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大家提着面粉、砧板、调料,来跟工地上的贵州、四川、河南、重庆籍员工一起包饺子。
走进项目部会议室,大家在会议桌上铺开砧板、面盆,“红马甲”和面,“黄马甲”剁馅。大家一边包饺子,一边唠家常,“饺子馅放姜吃得惯吗?”“家里有什么人?”“新年有啥愿望?”
今年年初,多个省份提倡“就地过年”并出台相关政策,7.5万名外地人决定留在唐山过年。为了确保留唐过年外地务工人员过个暖心幸福年,唐山市政府除了给每人发放500元“暖心红包”,还号召志愿者跟他们一起过年,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建设公司总工邱再元去年春节是在新疆建设工地过的,“在外过年就怕孤单,这么多志愿者放弃跟家人团聚的时间,来陪我们过除夕,大家说说笑笑比在家还热闹。”他笑称,如果今年项目做不完,明年春节还愿意在唐山过。
这天,除了现场包饺子,对零散居住、工作的外地务工人员,路南区还发放了速冻水饺券,保障每个人都能吃上饺子。
“有皮皮虾馅的,有三鲜馅的,还有白菜猪肉馅的,比自己包的还好吃。”租住在桥东村的刘振才对饺子的品质非常满意,特意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了村委会:“我到唐山打工快一年了,今年因为疫情不能回老家过年,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饺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桥东村有八九十户外地务工人员,村里专门为他们组建了微信群。大家遇到什么困难在群里说一声,就会有志愿者上门服务。
刘振才夫妇是哈尔滨人,最近几年都没有参加“新农合”,“原来‘新农合’只能在我们老家的医院用。平时有点小病,我回去治也不现实。”年前,志愿者在微信群里通知,2021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开始缴纳了。刘振才看到消息,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他给自己和妻子在唐山都交了医保。“我在外面打工也十几年了,在唐山感觉最幸福。就说我们这个群,谁家租房、找工作、水管坏了啥的,只要说一声,都有志愿者帮忙。”
在金属小白楼区域改造项目工地打工的李进双正考虑租房。农历小年那天,福兴园社区书记赵颖带着志愿者进工地送水饺,问大家有什么困难。李进双提出,过年想找到在家的感觉。赵颖回去就寻找附近可以短租的住房,辖区志愿者、一家餐馆的老板,提出可以让李进双免费住员工宿舍。李进双在工地宿舍收拾好日用品,高高兴兴地搬了过去,在那儿度过了牛年新春。节后复工,李进双逢人便夸这个年过得好,想吃的都吃上了,“比住宿舍随便点,还能做点家乡饭。”
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们也有满满的获得感。路北区山西北里社区书记赵力静介绍,路南区文化路街道新市民俱乐部就设在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乒乓球室、书画室、舞蹈室等十多间文娱活动场室。春节期间,社区志愿者牺牲休息时间,为来这里活动的外地务工人员提供服务。“社区志愿者把服务他人看成一种荣誉,退休的党员志愿者表示,走到哪里,志愿服务就做到哪里。”赵力静说。
享受到志愿服务的“黄马甲”们,有的也穿上了“红马甲”。在路北区山西北里租住的北京某公司员工徐辉,去社区申请“暖心红包”时,了解到春节期间社区志愿服务力量不足,主动要求加入环保巡逻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吃完除夕的饺子,他和几名志愿者一起分片巡逻,对燃放鞭炮、烧纸祭祀行为进行劝导,保障了社区安全。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0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