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魅力中华

“贫中之贫”乌蒙山片区翻身记 发布时间:2021-02-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昆明2月27日电 题:“贫中之贫”乌蒙山片区翻身记

  新华社记者

  昭通、毕节、凉山……属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乌蒙山区横跨云、贵、川三省,巍峨连绵,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为一体,是中国攻破“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主战场之一。

  “乌蒙磅礴走泥丸”。近年来,三省各级领导干部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披坚执锐、攻城拔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毅力,立下军令状、拿出硬措施,向贫困发起决战,贫困人口在去年全部摘掉“穷帽”,交出了独具特色的脱贫攻坚“乌蒙答卷”。

  巨变  千百年来,大山环绕,贫困深锁,难以稼穑,水贵如油。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贫困程度深;住房困难突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社会发展程度低;资源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乌蒙山片区覆盖三省毗邻的38个县(市、区),贫困人口数百万人,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这里有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国跨县易地扶贫搬迁的最大安置点;过去“路不通、业不兴、民生艰”,现在立体交通新枢纽崛起、产业发展……

  脱贫攻坚让大凉山发生巨变,某色拉博是见证者和受益者。

  某色拉博工作在古里拉达峡谷的“天空之谷”营地,营地下方是“悬崖村”。过去,架在悬崖上的藤梯是进出村唯一通道。拉博的嫂子难产大出血,往山下背,没到山脚,人就咽了气。

  2017年上半年,钢梯竣工。随后,建通信基站,铺设电网、光缆,拉博开始直播。“悬崖村”火了,政府成立旅游公司,建“天空之谷”营地,拉博当导游和营地管理员,月薪近4000元。拉博的世界广阔起来——到大理参加酒店管理培训,到深圳参加室内皮划艇赛……微信加了上千好友。

  不仅“悬崖村”旧貌换新颜,在云南盐津县豆沙关前,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及现代关河水道、内昆铁路、G247公路、渝昆高速并行排列,构成独特的“交通博物馆”,见证巨变。云南昭通市市长郭大进说,昭通除永善外的10个县(市、区)已通高速,乌蒙大地明亮、通达起来。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那就“让人搬到人该待的地方、让树长到树该长的地方。”昭通全面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370多个安置点,把36万名群众搬出大山。靖安新区承接6县(区)易地搬迁群众,安置4万多人,如建座新城。

  广大群众“挪穷窝”“换穷业”。贵州赫章县汉阳街道金银田社区安置搬迁群众13592人。安置点的多家快递公司组成“快递联盟”,服务群众网购,有效吸纳群众就业。

  牛栏江边,贵州深度贫困村海坪村仿佛“挂”在山坡上。以前,几辈人都在保土保水,村民出行靠爬山路,茅草房随处可见。村支书陈加山说,现在村里实现“巨变”,自己是参与者和见证者。

  贵州毕节630多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的大凉山整体摆脱贫困;昭通185.0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干部群众的真抓实干之下,贫困被击破和瓦解。

  旗帜

  “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做什么事都顺利。”这是云南永善县茂林镇甘杉村里的一句标语,成为共产党人带领群众逐梦的生动注脚。

  在甘杉村,68岁的谭德才家喻户晓。他先后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总支书记等职务,数十年如一日带领乡亲发展。一次因公出差,发生车祸致左腿残疾。

  2013年,谭德才离任后,瘸着一条腿,赴甘肃考察党参种植,掌握党参种植技术。第二年,他牵头成立合作社,动员86户群众入股经营。老谭说,只有把产业搞上去,才能带动大家都富起来。

  遵义会议、扎西会议;四渡赤水、激战娄山关……红色基因在乌蒙山传承,一代代共产党人奋斗在乌蒙大地上。中央投巨资,各方全力帮扶,补齐交通等短板,夯实产业基础;党员干部用自己的奉献和真情,为群众驱走贫魔。

  蒋玺是云南省委下派昭通市镇雄县帮助脱贫攻坚工作队一员,2019年2月,他扎进以勒镇大山村,开始了“把贫困户当家人,把扶贫事当家事,用自己脱皮换来群众脱贫”的日子。昭通市选派4592名驻村工作队员、624名驻村督导员充实到第一线,全市6.37万名干部职工全覆盖结对帮扶贫困户。2016年以来,全市有25名干部的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一线。

  2017年,西南医科大学副教授夏纪毅任四川昭觉县龙沟乡脱贫攻坚专职副书记。三年来,他带领老百姓种黄芩,研发出以黄芩叶为原料的“黄金茶”。如今,当地建成250多亩的高海拔黄芩种植基地,直接带动近600名贫困人口脱贫。

  “现在,还常梦见彝族兄弟们。”2020年12月,夏纪毅帮扶期满,离开龙沟乡,但他已申请再回大凉山工作。“凉山已刻到我的骨头上,这辈子都跟这群人、这片土地脱不开关系。”夏纪毅说。

  四川叙永县后山镇三斗米村是苗族老乡说的“一望地”,望得见走不到,隔山如隔世。驻村第一书记“80后”胡凌鸣已驻村7年。他开着私家车四处奔波,成立集体经济组织没启动资金,从父亲企业借款一千万元,不要利息。

  以经营为主,三斗米搭起了一支专业的销售队伍,从市场找出路,很快村里农副产品供不应求。村民杨安慧一家,前年喂鸡,去年喂了上百头猪,今年建起上千头规模的猪场。

  旗帜在乌蒙山飘扬,实现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双推进、双提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制提供了组织保障。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说,关键是坚决依靠党的组织化领导,干部群众一条心,再硬的骨头也能嚼碎。

  奋斗

  “离开了老家的高山,来到了美丽的靖安……”在靖安新区,歌声悠扬。春节前,在繁忙的“快递一条街”,圆通快递点老板董宝忙着分发快递。去年,他从彝良县柳溪乡水果村搬入靖安新区新居,办起快递店。

  从每天几十件到数百件,店里的收、寄件的数量大幅上升。“人气越来越旺,很多人寄回年货,我们这里也寄出特产,寄到浙江等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他说,搬来后,开个店生活费就有了。26岁的董宝曾在河南等地务工,搬迁让他有了新的奋斗方向。

  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育、劳动力转移就业、东西部扶贫协作……在脱贫攻坚中,乌蒙山片区各地因地制宜、精准务实,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倒逼各领域创新突破。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在后头。乌蒙人民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到基层治理,着力巩固脱贫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踏上新征程。甘杉村村民说,路和电通了,房子盖了,难题解决了,仍要继续努力过更好的日子。

  “要继续扶持。”谭德才认为,搞好产业,才能带领贫困群众的生活更上台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区位优势明显,应不断把外资引来,建中药材和农产品加工厂,保证群众持续增收。“基层党组织就是乡村振兴的堡垒,干部心里要想着群众。”

  面对搬迁群众,昭通没有“一搬了之”。在迁出地,盘活耕地、林地、宅基地,推进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群众收入;在迁入地,以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劳动密集型工业园区建设和公益公服岗位开发等为重点,规划建企业,提供岗位约4.98万个,满足就业需求。

  新春的乌蒙山,百花次第盛开。化屋村位于毕节市黔西县大山深处,过去叫“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这里山势雄奇,水域宽广,被誉为“乌江源百里画廊”。黔西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统计,2月11日至23日,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景区接待游客19.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584.72万元。“我们苗族很多习俗深受游客喜爱,比如打糍粑、唱山歌等。”村民杨艳说。

  此前,杨艳住在化屋村“麻窝寨”村民组,路、水、电不通,犹如“与世隔绝”。现在,化屋村依托于特色种植养殖、自然山水走出生态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的致富路。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说,要抓住绿色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等重点,真正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记者王长山 吉哲鹏 吴光于 骆飞 林碧锋 谢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