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科技教育

一粒“希望”火种点亮一片贫瘠土地 发布时间:2021-02-24 来源:央广网 中国青年报

  就像播撒火种,近30年间,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所希望小学——同心县丁塘镇湾段头希望小学,培养了2000多名学生,走出了近500名大学生。

  “有人当了医生,有人当了老师,有人当了公务员,也有人创业做生意……”提及村子里的佼佼者,湾段头村支书丁建国如数家珍。

  在他看来,这一切离不开学校教育。这所服务半径仅2.5千米、覆盖2000多人的村级完全小学,不仅是村里的人才培养中心,还是传承乡风文明的有力载体。

  26岁的丁伟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而今,从宁夏医科大学毕业的他已成为同心县中医院检验科的医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丁伟请缨到隔离区工作。他说,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他,“要吃苦、要奉献”。

  这与湾段头小学“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一脉相承。除此之外,这所希望工程援建学校的老师还有一个朴素的心愿——让更多农村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不光硬件差,求学路上,不少孩子还得饿肚子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水源奇缺、土地沙化,一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之地”。

  “玉米籽撒到地里,下了雨才能有点收成。”50岁的湾段头希望小学教师丁小霞是本村人,在她的记忆里,一家人一年到头都在侍弄庄稼,到了收获季节还是“十种九不收”。

  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也相对落后。丁小霞说,上世纪70年代末,她被母亲送到村小上学时,低年级的教室里压根儿没有桌子和板凳。黄土砌两个墩,中间放一块木板,就是课桌;水泥墙上刷一层墨汁,就是黑板;学生没有练习本,只能在地上用土疙瘩、石子、小木棒学着写拼音。

  不光是硬件设施差,求学路上,不少孩子还得饿肚子。丁小霞说,她的父亲早逝,3个姐姐放弃读书,母亲咬紧牙关,才供她和弟弟念了书。但在考上县城学校后,她也曾因交不起粮票,无法继续学业,好在一位校长了解她的家庭状况后,减免了部分费用,她才勉强读完高中,有机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然而,同龄的很多女孩并没有这份幸运。丁小霞说,小学四年级时,湾段头村与她同年级的孩子里,只有4个女孩,“吃上公家饭”的只有她一个。

  物质贫瘠,精神更需要富裕起来。1991年,通过希望工程,台湾艺人凌峰捐助20万元新建湾段头小学。次年,搬迁新址的学校作为宁夏第一所希望小学正式投入使用。

  已有近30年教龄的方霞回忆第一次来到湾段头希望小学的场景,“一排5间红砖瓦房,连地面都是砖的。”方霞被这所学校的环境“唬住了”——每个学生都有崭新的桌椅,教研室里也配置了成套的教具。为了回馈这份沉甸甸的爱心,教师们自发开辟了一个小花园,种上蜀葵和月季。

  校园姹紫嫣红,求学环境明显改善,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不少,不仅上课抢着回答问题,课后还会缠着老师解答问题。

  这些渴求的目光,反而让方霞有些“不安”。她觉得,自身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愧对了这么好的环境”。于是,在1997年,方霞选择到宁夏教育学院脱产学习。

  陆续地,学校其他老师跟随方霞的脚步,提升学历、参加培训、改进教学方法。目前,湾段头希望小学的9名教师,学历100%达标,还有5人取得副高级职称。

  带着深深的懊悔,校长开始反思教育的作用

  随着校园的改变,当地群众的教育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发生转变。

  湾段头希望小学校长余生成回忆,1994年,他中专毕业,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没过多久,他的弟弟瞒着家人辍学。他得知此事后,却没有放在心上。

  和大多村民一样,当年余生成认为,读书不重要,甚至还会自嘲“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另外,出于现实考虑,他也觉得自家孩子多、负担重,父母只需支持自己这样“有志于读书的人”。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放任弟弟辍学”渐渐成为余生成心里的“包袱”。他说,弟弟辍学后,学习了美发技术。不料打工的美发店遭遇火灾,弟弟全身70%的面积被烧伤。

  “如果他继续读书,是不是不用受伤?”带着深深的懊悔,余生成开始反思教育的作用。

  渐渐地,他从弟弟以及学生的人生经历中意识到,教育是改变个人、改变家庭、改变家乡贫困面貌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如今,80后、90后为人父母后,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35岁的湾段头村村民吴秀林放弃外出打工,留在村里专心照看3个孩子。

  吴秀林说,小时候,她的父母忙着挣钱,她当时也想为父母分担一些简单的家务,便稀里糊涂告别了校园。此后,由于没文化,她尝尽了生活的苦头,在枸杞地里摘枸杞、在建筑工地上搬砖,不知流了多少汗水和泪水,才经营起眼下的小日子。

  现在,吴秀林希望自己的儿女好好读书,通过个人努力拥有好的生活环境,“就算是打工,也能打一份高级点、舒服点的工。”吴秀林说。

  让山里娃享受和县城学生同样的教学条件

  改变,成为家长、老师、学生的共同心愿,也助推湾段头希望小学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特别是学校作为一个最基层的点,衔接着未来、衔接着发展。”丁建国说。过去,湾段头村村民大多从事种养殖行业,或在周边的砖厂务工、搞运输,但现在,村民受教育程度高了,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靠知识赚钱。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1026元。

  “十三五”期间,乘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湾段头希望小学再次翻建,学校有了崭新的教学楼和学生餐厅,计算机、触摸一体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

  “孩子们能享受的教学条件和县城学生几乎一模一样。”同心县教育团工委书记黑平说,随着希望工程不断推进,政府的工作重心已经从起初改善基础设施转变为补齐农村学校办学短板。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之前,一到冬天,湾段头希望小学的师生需要自己生炉子。方霞记得,早年间,围坐在火炉周围的孩子常被熏得灰头土脸,离得远的孩子又觉得冷。如今,学校通了暖气,教室暖和了,孩子们的脸也干净了。

  让家长感到惊喜的是学校提供的免费营养餐。不仅每天给孩子换着花样吃,周三还被列为“改善日”,在保证营养膳食搭配的同时,增加了孩子的自主选择性。

  曾经最让老师们发怵的“小三门”也不再是教学痛点。一方面,区、市、县各级教育部门组织培训,引导老师发挥特长;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县城可以与农村同步课堂,一些专业教师还能走教,支援薄弱校音体美课程建设。

  2019年,湾段头希望小学与同心县第五小学结对。有了“靠山”,原本爱好音乐的张菊梅老师主动担任学校音乐室管理员,改变以前音乐课的单一形式。孩子们还自发组建一支电子琴兴趣小组,让音乐教室功能得以发挥。

  孩子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母亲哭了很久

  “湾段头希望小学的发展是同心教育发展的缩影。”黑平告诉记者,30年间,以湾段头小学为开端,同心县先后建成44所希望小学,占全县134所小学的三分之一,极大改善了同心县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与此同时,宁夏希望工程在全区累计援建希望小学381所,募集社会各界善款7.45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45万名。

  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包括湾段头小学在内的部分希望小学生源减少。为此,同心县教育局及时出台各项政策:将希望小学纳入全县结对帮扶工作体系,形成东部、西部、县城三大教研片区,12个城乡协作共同体,有效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积极落实对外合作机制,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公益组织合作,加强干部、教师培训管理,还督促乡村学校走“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办学道路。

  教师的福利待遇也逐年提高。丁小霞说,上世纪90年代,她刚成为民办教师时,工资只有50元,现在,她每月都有6000多元的固定收入。

  有了更多保障,也有了更多幸福感、获得感。丁小霞表示,作为湾段头村村民和希望小学的教师,她会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为了下一代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希望小学凝聚的爱心带动下,同心县成立教育扶贫基金,通过县财政支持、社会爱心捐助等形式募集资金515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8662人。

  一套组合拳,打造出教育扶贫的“同心名片”。黑平坦言,这也让教育获取知识、促进起点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意义落到了实处。

  20岁的丁佳丽曾就读于湾段头希望小学,2019年,她考上宁夏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她的母亲周小兰哭了很久。

  时至今日,周小兰的心里依旧波澜起伏。她回想起自己17岁结婚生子时的不甘,也想到卖掉嫁妆供女儿读书的委屈,但她心里充斥最多的还是高兴,高兴女儿有了更多选择,不用像她一样过早走入婚姻,也高兴将来会多一位更懂教育、更有文化的母亲。(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