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中华风采

衡量世界计算智能有了“中国标准” 发布时间:2021-02-20 来源:人民网 光明日报

原标题:衡量世界计算智能有了“中国标准”

  数千万外卖订单,配送系统为骑手规划1次路线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0.55毫秒。配送系统拥有“超级大脑”,用户轻点手机,发出点餐指令,谁来送?怎么送?多久送达?智能调度会给出“靠谱”的解决方案。

  “智能调度就是一个标准的优化问题,可以用进化算法来解决。”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梁静一语道破“天机”,进化算法模拟自然界进化过程,通过基于种群的迭代计算,能够智能化地解决各类复杂优化问题。

  早在2003年,许多人还不明白什么是进化算法的时候,梁静便一头扎进这个领域。而后来进化计算的发展证明,梁静的路走对了。她提出的标准测试函数集被全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45个学科领域的学者认可和使用,实现了“中国标准”衡量世界计算智能。

  “别人有的,我们也不能落后”

  走入进化计算领域,梁静说那是一种缘分。“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梁静说。在郑州纺织机械厂长大的梁静,梦想是当科学家。

  坚守梦想,勇敢追梦。1999年,梁静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自动化。她年少时对机械工业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了学好专业知识,她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严谨细致地试验操作。

  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后,梁静选择了出国留学。优秀的成绩加上认真的申请准备,她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电子工程学院录取。这个选择改变了她的一生。

  “刚接触新的学科,一切都从头做起。”当时,梁静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一门心思全都扑在实验上。漫漫长夜,仰望满天繁星,梁静思绪万千……从制造到“智造”,智能化将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智能+”怎样赋能传统工业,如何引领社会发展?“别人有的,我们也不能落后!”

  “个人的发展要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

  有人说,梁静是打造衡量世界计算智能的“中国标准”的人。全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45个学科领域的学者认可和使用的标准测试函数集,它倾注了梁静数年的心血和智慧。

  说起标准测试函数集,时间还要追溯到2003年。那一年,梁静完成人生中重要的一次选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博。也是在那一年,她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群体智能优化算法设计及其应用。

  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梁静一步步向期望中的实验数据靠拢,实现科研攻关新的突破:在进化算法设计及其应用方面,她系统地开发设计了复杂度可调节的复合基准测试问题构建模型,并提出系列公共基准测试问题集及评价标准,弥补符合实际优化问题性质的公共基准测试问题集和评价准则缺失及难以设计的问题。

  该科研成果为众多领域中广泛存在的各类优化问题提供了全面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国外的老师同学们劝说她留下来做研究,数家国内外科研机构也向梁静抛出了“橄榄枝”。

  “科学无国界,它是全人类的财富。”梁静说,成果属于全世界,而我属于自己的祖国,个人的发展要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博士研究生毕业时,没有丝毫犹豫,梁静决定回国。

  2009年,梁静选择回到家乡郑州工作。“郑州大学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梁静再次踏上逐梦之路。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最大的幸福。若为争名夺利,我压根就不会选择做科研。”回首往事,梁静无限感慨。

  梁静的科研成果是开放的,供人无偿下载使用。“进化算法是基础性工具,能为别人提供路径,它的价值不能用经济价值来衡量。”在梁静看来,科学的价值就是没有私欲地为全人类服务,让科研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

  “既要仰望高峰,更要脚踏实地”

  在创建出国际通用的标准测试函数集之后,梁静并没有暂缓脚步,而是开始了更艰难的挑战。

  这一次她希望在多模态优化问题解决方案和进化神经网络上再往前突破。“高性能智能多模态单目标和多目标算法,为实际复杂优化问题求解提供可行的优化方案,实现理论和方法的具体应用。”

  如今,梁静更在意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博士生导师。“我招学生最主要的标准是看他们是不是做科研的‘料’,言传身教地引导他们,搞科研必须耐得住寂寞,既要仰望高峰,更要脚踏实地。”

  “想找梁老师很容易,就两个地方,不在办公室,就在实验室。”准备读博的乔康加告诉记者。

  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能够完全独立地开展课题研究。如何建立知识体系?如何独立探索更加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成为读博阶段的关键。为此,梁静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将尖端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们,带博士生听报告、做科研、近距离与国内外专家交流等。

  与此同时,梁静在电气工程学院倡导改变学生评价体系,祛除“唯论文”痼疾。让学生静下心来,摒弃浮躁,有充裕的时间思考、探索。

  “梁老师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淡泊名利甘为铺路石。”博士研究生岳彩通动情地说。在梁静的指导下,他在人工智能领域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次。

  熟悉梁静的同行和学生都知道,她上课始终秉持自编教材,随时更新。多年来,她始终如一的执着和激情,让她赢得了师友的信赖、学生的尊敬。

  “科技人才培养的意义,不仅在于当下,更在于未来。”梁静的很多毕业生到国内、国外的一流高校研究所继续深造,目前已经有好几位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在外国做得再好,你始终是一个旁观者。”梁静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见证了从“留学潮”到“归国热”、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时代变迁。“这一场时代巨变的背后,有着最坚实的基石,那就是祖国这片发展的热土和梦想的天空。”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汪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