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2021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让更多优秀青年和人才脱颖而出。
高校作为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的重要基地,不仅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任务,还扮演着从事科技创新国家队的重要角色,在服务经济社会和国家重大战略上发挥着攻关的重要作用。
这种攻关不仅表现在高校建有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集了60%以上的全国高层次人才;还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紧急情况时的精锐“出征”,例如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44款检测试剂盒由高校研制,抗体药物、蛋白重组疫苗等试验由高校开展。
不过也要看到,中国高校在科技攻关上,仍面临不少新的堡垒。一方面,国际科技博弈进一步加剧,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生命科学领域以及能源领域正孕育着新的变革,这些都将推动全球创新版图的重构以及全球经济结构的重塑。另一方面,我国在科技创新上还存在基础技术、基础能力不足的问题,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扭转。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科技创新在区域间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多数高等院校,由于属地经济较为发达,现代化大型企业较为集中,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量大,其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的相应院校。从整体上看,各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始终落后于区域经济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间的非均衡格局亟须打破。
地方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与地方企业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较少,技术转让困难等,都是掣肘高校在创新引领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影响因素。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对高等院校科技人才评价仍然存在“五唯”等现象,名目冗繁的评审评价让高校科技工作者难以沉下心来搞研究。
高校发挥国家队作用,在攻关中率先破关,首先要突出重点。各高等院校要以国家即将制定出台的“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为契机,以推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加快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推动应用基础研究“破题”开好局。要打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链接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实现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价值转化;要加大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甚至“冷门”“绝学”等方面的原创性研究,力争在关键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其次,开放合作破关。进一步探索建立重大科技创新攻关联盟和创建联合科技创新中心,建立起跨部门、跨院校(所)、跨行政区域、跨学科以及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网络型、对链式、无缝隙合作机制,让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更加自由和高效,促使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在高水平上耦合协调和均衡。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拓展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新空间。
此外,推进改革评价破关。应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破除“五唯”,立起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尺。具体来说就是,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加强国际同行评价,着重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着重评价目标完成和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产业化开发研究由市场和用户进行评价,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推动评价从“指挥棒”升级为“助推器”、从“检测站”转型为“加油站”,让高校优秀人才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的热情与智慧竞相迸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张筠)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10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