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光明礼赞】
让慈孝之“光”照亮人们心灵深处
——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广西南宁上林县镇圩瑶族乡镇马社区居民蓝连青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谭珺
“妈,怎么穿得那么少哟!”车子还没停稳,蓝连青便摇下车窗喊道。天空湛蓝,大明山脚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镇圩瑶族乡镇马社区带着几分寒意,村里的老人们正三三两两坐在村口晒着太阳唠家常。
一下车,蓝连青便直奔婆婆的房间,打开衣柜,抓了一件厚外套,又风风火火地跑出来,温柔地披在婆婆身上。同村的老太太笑道:“哎哟,你儿媳妇真是出了名的孝顺。你看她手上那袋水果都挂到胳膊上了,东西忘了放,却急着给婆婆加衣服,幸福咯!”
作为三个民族、五世同堂大家庭的纽带,蓝连青总是不辞辛劳、体贴入微地照顾家人,让这个大家族其乐融融,引领了一股孝老爱亲的文明新风。2019年,蓝连青被评为第七届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在他人看来,这是实至名归;而在蓝连青眼里,自己不过在一直做着平凡的事。
五世同堂的“纽带”
蓝连青丈夫卢成的奶奶享年103岁,生前是当地有名的长寿老人之一。
奶奶在世时,其儿女都已年近八旬,生活多有不便,照顾老奶奶的工作便落在蓝连青身上。
每天早上,蓝连青都是第一时间到奶奶房中,帮助她起床穿衣梳洗,照顾她饮食起居,晚上睡觉前再到她床头探视,确保奶奶安睡后才放心。
“奶奶长年卧病在床,我爱人每天帮她清理大小便,照料她换洗,为她做合口饭菜,这样的悉心照料,她一干就是10多年,从不皱一次眉头。”说起蓝连青,丈夫卢成既钦佩又心疼。
那是2006年,奶奶不小心摔跤骨折,从那以后不能独立站起来。“每每听到奶奶痛苦呻吟,我的心像被紧紧揪住,恨不得自己能为奶奶承受。”蓝连青说。为了让老人好受一些,蓝连青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一位老中医,按照医生指点,需要到悬崖峭壁上采草药来医治。
当天,蓝连青和丈夫匆匆吃过午饭便背着竹篓上山了。山上没有路,又逢阴雨天气,石头上青苔遍布,稍有不慎就会滑下山。两人互相搀扶着爬上峭壁,终于发现了最难采的一味药,但是得卧着爬过一道石缝才能摘到。丈夫体形较大,进不去,只有体形娇小的蓝连青才能通过。自小就有恐高症的蓝连青虽然系好了保险绳,但腿还是不由自主地发抖。
卢成见状,心疼地说:“我看还是算了吧,这药我们不采了!”蓝连青想到奶奶的健康,坚持咬紧牙关匍匐钻行,终于在竭力伸出右手的一刹那摘得草药。但往回爬的时候,疲惫的蓝连青过于激动,眼镜磕碰到一条突兀的藤根掉下悬崖。没了眼镜,高度近视的蓝连青只能慢慢摸索而下,惊险的一幕让不远处的丈夫吓出一身冷汗。
这味承载孝和爱的草药,很快让奶奶恢复健康,不再疼痛。每逢赶圩日,蓝连青都会用轮椅推奶奶到街上感受热闹,给她买爱吃的软糍粑、买新衣服……在蓝连青的照顾下,奶奶心情愉悦,也成了家里的开心果。曾孙们一到家,就跑到她的房间,陪她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蓝连青孝老爱亲的事迹,让整个镇圩乡都兴起了孝老爱亲的和谐风气。蓝连青说,自己之所以这样孝老敬老,是因为小时候受母亲影响。那时候,母亲一家兄弟姐妹多,也同样是大家庭,大家总会把尊老孝老放在第一位。因此,这个家庭能够延续慈孝家风,团结和睦,互敬互爱。
村民心中的“女神”
蓝连青把对家人的关心关爱,也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一种大爱。邻里说起蓝连青,无不交口称赞。
街上有一位梁姓老奶奶,丈夫早逝,女儿远嫁,留下老人独自生活,居无定所,无依无靠。蓝连青知道后,将梁奶奶接到家里,悉心照料了两年。后来,蓝连青帮梁奶奶找到了居住的地方,但是屋子不通水,她便每天从自家挑一担水到梁奶奶家,还时常去帮老人做家务。
一天中午,在外工作的卢成接到蓝连青的电话。电话里传来妻子焦急的声音:“梁奶奶生病了,肚子疼得在地上打滚,怎么办?”卢成一听,赶忙给镇上的客车司机打电话,让他们帮忙把老人送到医院。
但事情并不顺利。直到晚上,卢成到家后才知道,情急之下,蓝连青独自一人把老人背起来,迈着艰难的步履,一步一步将她背到镇上的医院。
“我妻子个子那么小,梁奶奶可能比她还重,想到她当时有多辛苦,我的眼泪就止不住掉下来。”卢成回忆道。梁奶奶当时患了急性阑尾炎,醒来后,她噙着泪水,紧握着蓝连青的手说:“没有你,我可能就不在这个世上了。”
“妈妈就像是一道光,燃烧自己,温暖了别人,照亮了我们。”蓝连青的小女儿卢思颖感触颇深,“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下,我也在努力成为像她一样的人,哪怕是跟我非亲非故的老人,我也会主动帮助。”
卢成说,他的爷爷曾留下一个祖训——人要懂得舍。在卢成看来,他将爱人蓝连青这种慈孝理解为一个字“舍”,舍得付出,帮助别人,有舍有得,而这个“得”在妻子身上展现出来的就是“德”。
在村民眼中,蓝连青就是他们的“女神”。邻居不在家时,蓝连青就煮面或粥送给邻居家里的老人吃;农忙时节,她帮助村民收玉米、采桑叶;闲暇时,她邀请大伙到家里唱山歌、跳跳舞,丰富生活;最近,她还组织村民开展美丽乡村活动,带头打扫村道和球场……
瑶山歌艺术团的“大姐”
瑶族同胞素有唱山歌的民风。蓝连青的父母如今均已年逾八旬,是上林县有名的瑶族“歌王”。为了传承和发扬瑶族山歌文化,蓝连青和卢成决定收集散落民间的歌词曲谱和民间故事,并整理出来。
当地瑶族有个习俗,“山歌要开嗓,好酒先三碗”。第一次到长辈家里请教时,卢成只喝一杯就醉得不省人事,只记得妻子把自己扶回家,一直在身旁照顾他。
醒来后,卢成犯了难。蓝连青安抚他:“你先休息,过一段时间再去。”
几天后,卢成决定再次登门拜访老师。这一次,蓝连青拿出自家酿的低度米酒陪丈夫一块去。老师看到了他们的坚持和诚意,也乐得把自己会的山歌倾囊相授。
因为瑶族山歌没有文字,每次卢成学习山歌回到家后,他慢慢唱,蓝连青一字一句用中文和拼音作为谐音,把一首首山歌记在纸上,整理成册。经过多方筹备,以蓝连青家族成员为主要成员的瑶山歌艺术团成立了。
以前,散落民间的瑶山歌歌词内容和唱腔比较单一。成立艺术团后,蓝连青和丈夫把曲调作了进一步提升,使山歌的曲调唱腔更丰富,表现力更强。他们还将党的惠民政策、中华美德贤文、新农村建设等内容,用本土壮音编成歌词进行传唱。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蓝连青一家人还创作了家庭防疫山歌,词曲句式整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
从此,瑶乡山歌在崇山峻岭间唱响,瑶山歌艺术团也迎来首次登上舞台的机会。歌曲编排好了,可是大家需要统一服饰,怎么办?虽然演出服装费用不算高昂,但对艺术团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我来吧!我会做民族服!”当大伙一筹莫展时,蓝连青自告奋勇站了出来。
“蓝姐,我们担心你累……”艺术团成员们担忧地说。蓝连青却赶忙摆摆手,说:“这是我们第一次登台,一定要漂漂亮亮的,让父老乡亲听得开心,看得欢喜。”说罢,便张罗大家量体裁衣。那段时间,蓝连青在缝纫机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有时忙碌到凌晨3点钟才休息。
上了舞台,有了音乐,还得有舞蹈。艺术团里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但更多的是农民,从来没跳过舞。蓝连青就到乡中心小学向老师请教,一起编舞,再手把手教给大家。“因为刚开始我们的动作比较笨拙,肢体不灵活,蓝姐像教小学生一样,耐心又细致,我们生活遇到问题,也喜欢向她倾诉。”艺术团成员提到她,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的。
蓝连青和丈夫自编自导自演的瑶山歌等歌舞节目,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近年来,瑶山歌艺术团走出大山,到北京、香港等地展演,一家6口人还登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舞台。“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我将继续尽绵薄之力,把它发扬光大。”蓝连青说。
【短评】
一道“光” 万千情
作者:周仕兴
在三个民族、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中,蓝连青如一个纽带,让家庭成员心相连、情相牵,如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孝老爱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蓝连青几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多位长辈。她的每一个举动,看似十分平凡,却处处令人倍感温暖。这背后,是慈孝文化在蓝连青心中的深深根植,是慈孝好家风的一脉传承。
蓝连青身上,更有一种包容无私的大爱。对无亲无故、无依无靠的老人,她视如家人,主动关心照顾对方。这种大爱,彰显出蓝连青突破家庭、民族、地域所限的慈孝观。正如其丈夫所言,这种慈孝体现为一个“舍”字——舍得付出,帮助别人,有舍有得,而这个“得”在蓝连青身上展现出来的,就是品德的“德”。
慈孝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文化。文化需要挖掘、传承、弘扬。蓝连青与丈夫携手并肩,成立瑶山歌艺术团,挖掘民族文化精髓,从小家到大家,从山里到山外,让慈孝文化越过崇山峻岭,温暖你我,感动世人。
身教胜于言传。蓝连青孝老爱亲的行动,感染着村里的左邻右舍,更潜移默化影响着下一代,正如其女儿所言:“妈妈就像是一道光,燃烧自己,温暖了别人,照亮了我们。”
这道“光”,传递的是人间温暖,蕴含的是万千真情。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30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