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温州12月28日消息(记者王贵山 李佳 洞头台记者郑翀翀)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洞头是温州唯一的海岛区,这里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像凤尾鱼、日本对虾、河鳗等。12月28日上午,洞头的灵霓大堤正式迎来坝头的拆除工程,为瓯江口海洋生物洄游让出通道。
灵霓大堤是在2006年建成,在当时是连接温州市区和洞头的重要通道,也让洞头从“孤岛”变成了“半岛”。
温州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破堤通海”工程开工……
随着一声“开工”令下,现场作业的挖掘机铲斗挥向灵霓大堤坝头,一会儿工夫,大堤就被凿开个口子,海水顺势涌入。随着后续清淤的开展,拆除的堤坝位置将形成一条宽约200米的生态海沟,贯通起瓯江口南北两片海域。
与温州相距33海里的洞头岛曾是一座孤岛,村民迫切希望填海造桥与外界相连。同时,温州人多地少,大海也同样阻碍了温州城市发展空间,当年,向海要地是缓解用地紧张的有效之举。
2006年,耗资7亿元、全长14.5公里的灵霓大堤竣工,洞头人存封百年的连岛梦想终于实现,这座连接温州市区与海岛洞头的通道,让洞头由此从“孤岛”变成了“半岛”。专程过来看破堤施工的洞头紫菜养殖户柯先生回忆说:“大堤还没开始通车的时候,我们以为这条大堤造起来会造福灵霓的子孙们。因为我们是搞养殖的,要从这条路把我们养殖的海产品卖到大市场去。”
但当年,人们没有意识到,灵霓大堤的建成会阻断海洋鱼类的洄游通道,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洞头区海洋生态与藻类研究院院长李昌达说:“它(海洋生物)本来可以通过去,现在被隔断以后,北边的鱼游到南边要绕一大圈,距离起码增长30海里。鱼虾类游到外面(海域),整个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水深、海水的盐度变化很大,游到一半就死掉了,或者被其他大鱼吃掉了。”
原来瓯江流域生活着凤鲚、鲈鱼、鳗鲡、日本对虾等洄游性海洋生物,由于灵霓大堤阻隔及瓯江南口泥沙淤积,阻断了海洋鱼类的洄游通道,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大衰退,许多海洋生物一度消失。
李昌达说,在堤坝建成之前,大约40几种的鱼虾类洄游生物,现在堤坝建了以后只有20多种。他举例说,瓯江比较著名的凤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每年捕捞量有500-600吨,2018年的时候调查,只有33吨,下降非常明显。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可能就要绝迹了。
除了减产,大堤对水产养殖也造成不小的影响,柯先生告诉记者:“这条道路造通之后,南北(海水)回流已经堵塞,海涂上淤泥堆积越来越厉害,南片海区质量跟产量都没有了。”
为了修复海洋生态,洞头痛下决心,将“破堤通海”纳入温州洞头蓝色海湾二期整治项目,通过拆除灵霓大堤霓屿侧坝头247米,并建设200多米宽的生态海沟,加强海水交换,打通鱼虾类洄游通道。
李昌达表示,它会形成一个生物通道的主要通道,基本上可以满足瓯江北口到南口、浅滩北到南的海水通道的生物洄游通道的作用。
李昌达预计,这条生态海沟的作用将在两年内初步体现出来,逐步恢复瓯江口海洋生物生态系统以及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而破堤通海,只是一个开始。李昌达表示,破堤通海以后还要打造十里湿地,建设万亩红树林海洋湿地产业园,建设生态海堤,实行退养还海工程,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恢复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