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长江主航道江心洲西岸与小黄洲东岸接合处,安徽省马鞍山市薛家洼树木成片,伫立江边,蓝天白云倒映水面。
面积986亩的薛家洼,过去集聚着码头、固废堆场、“散乱污”企业、养殖场、危旧民居、渔民住家船和作业船等,“滨江不见江”。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经过综合整治,薛家洼如今变成了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美丽岸线和城市“生态客厅”。
渔民上了岸
转产就业有盼头
2018年之前,蔡来保住在船上。
“起居三米舱,捕鱼换口粮。”今年59岁的蔡来保,17岁起随父亲上船捕鱼,过上了“靠江吃江”的日子:凌晨出门打鱼,清晨上岸卖鱼。
“那些年住在江上,一起风就紧张,尤其遇上大雨天,晚上睡觉都不敢合眼。”回忆起过去吃住都在船上的日子,蔡来保仍记忆深刻。捕鱼得看天吃饭,收入不稳定。“好的时候一天能捕几十斤甚至上百斤鱼,有时则十网九空,辛苦一年,勉强养家糊口。”
薛家洼位于长江东岸,因呈“凹”字状而得名,是天然避风港,也曾是渔民、渔船集中的地段。最多时共有57户229人,各类船只223艘。蔡来保家就是其中之一。
为保护长江生态,马鞍山市2014年启动渔民上岸安居工程。一开始,面对退捕动员,蔡来保一口回绝。后来,经不住马鞍山市雨山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工作人员吴继飞反复上门做工作,架不住捕到的鱼品种越来越少、个头越来越小,2018年,蔡来保搬进了廉租房,同意拆解住家船。
2019年,得益于渔民上岸政策,蔡来保获得渔船征收补偿款等20.18万元。利用这笔补偿款,蔡来保一家住进了新房,政府又给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保也是应保尽保,解除了后顾之忧。
马鞍山市千方百计解决好上岸渔民转产就业。如今,蔡来保在滨江公园从事水上保洁工作,兼职护鱼员,每月收入3300元。妻子张春英也在这儿上班,两人经常一道出门,一道下班。
企业转了型 绿色发展尝甜头
厂在长江边,粉尘飞满天。1958年建立的马钢耐火材料厂,过去距薛家洼仅两公里,污染严重。“当时我们设备落后,压制石料时,粉尘飞扬,噪音大。”进厂29年的卢咏明对此深有感触。
除粉尘、噪音外,重油燃烧产生的刺激性气体也让周围群众头疼不已。“附近就是居民区,一开工就被投诉。”卢咏明坦言,企业生产一度难以为继。
2017年,马鞍山市决定以薛家洼为突破口,对散乱污企业实施依法拆除或关停,加大力度调整经济结构、升级传统产业,加强源头治理解决环保问题。“必须转型升级!”当年,马钢耐火材料厂携手瑞泰科技公司成立新公司瑞泰马钢,第二年搬进马鞍山雨山经济开发区,卢咏明担任副总经理。
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几乎见不到人影。加料、液压、拿砖,过去这些人工操作的工序,现在全由机械手臂代替,快速精准。如今,瑞泰马钢已按绿色智能工厂标准,建成节能环保型钢铁高温材料智能化制造基地及钢铁高温材料创新中心。
从生产低质量的黏土高铝材料到发展无铬精炼炉用耐火材料,从燃烧重油到采用清洁能源、光伏发电,瑞泰马钢蹚出了一条产能大幅提升、产线智能透明的路子。截至今年10月底,像瑞泰马钢这样整合搬迁的企业,马鞍山市已有12家。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全市依法关停取缔各类散乱污企业704家,整改提升各类企业156家,长江沿线1公里范围内的46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关停取缔。
村庄变了样 百姓生活有奔头
村外,碧水泱泱,青山苍苍;村里,曲径长廊,黛瓦白墙。
潘克勤今年73岁,自小长在九华村,见证了薛家洼的变迁,也目睹了村子的变化。
这个位于雨山区采石街道的小村庄,整村都在江边1公里范围内。过去的薛家洼,工业污染重。“我都不敢穿着白衣服从江边过,只能沿着田埂走。”潘克勤回忆,“江边有个水泥厂,气味刺鼻不说,要是长时间不下雨,家里屋顶上能积一层厚白灰。”
曾经,村里为马钢提供原材料的8家企业,24小时运转不停,既有噪音,又有污染,工业废水还往水里排,直接导致潘克勤家门前的八段沟水质浑浊,垃圾多,村民见了绕道走。
2018年,村里开展八段沟治理,拆除污染企业,挖走工业废渣,栽花种草复绿。如今,村民们多了230亩绿地,也迎回了一条清澈河流。紧接着,九华村村庄道路实施修整硬化,挨家挨户改水改厕。全村把池塘垃圾清理干净,正准备改建藕塘,打造一个休闲观光亭。
“经过环境综合整治,村里好多以前搬出去的人现在又搬回来了。”潘克勤笑道,自己原本也打算搬家,现在村子变了样,还搭起了乡村大舞台,“逢年过节都有演出,我可舍不得走了。”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8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