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12月3日电 题:从“单一治理”到“全局治理”:赣南老区展示生态新画卷
新华社记者李美娟
初冬,江西赣州市崇义县过埠镇阳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树影婆娑,蓝天白云倒映水中,水鸭在湖面自在悠游;林荫小道、观鸟平台、亲水栈道、生态保育区合理分布,游人络绎……
“原先这里是一片荒草滩涂,泥泞不堪,植被杂乱,人很少来,成为湿地公园后成了就不一样了。”家住镇上的居民黄泽荣说。
从2017年开始,崇义县以过埠镇为重点区域,统筹部署大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整治、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等工程,由“单一治理”转向“全局治理”,实现了从山岭到水体的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这是赣南老区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缩影。
赣州市2016年底入围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以来,针对区域内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功能导向,全方位、全地域系统推进水环境保护与整治、矿山环境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等5大类工程。
“这些工程改变了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种树不种草’的单一保护修复模式。”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中心项目管理科负责人姚健庭说,“截至目前,62个工程项目已开工59个、完工31个,累计完成投资150.84亿元。”
有“稀土王国”和“世界钨都”之称的赣南大地,留下大量矿山开采的“伤疤”;“山上没树,地上没皮,河里没鱼”,很长时间是当地人心头之痛。
地处赣、粤、闽三省交界的寻乌县近几年先后投入近10亿元,对文峰乡10余平方公里的露天废弃矿山实施综合生态治理修复工程。“我们坚持‘山上山下’‘ 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生态修复模式,实现治理时间、空间、目标同步,项目区生物多样性生态断链得到逐步修复。”县以工代赈办主任谢军介绍。
几年过去,山体裸露、沟壑纵横的废弃稀土矿山已成为风景区,虽已入冬,仍是满目苍翠、生机盎然,游客不断。
针对废弃矿山环境治理,赣州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工则工、宜果则果的原则。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定南、安远、寻乌等县还建立起了工业园、光伏发电站,种植了脐橙、油茶、百香果等经济林果。昔日一座座寸草不生的光头山,如今变成“花果山”“聚宝山”。
崩岗地貌也是赣南山水之痛,不仅造成土地退化,而且危害民用设施。根据不同的崩岗特点,赣州各地采取“上拦下堵、中间削、内化绿化”等模式蓄水保土,实现了“叫崩岗长青树,让沙洲变良田”,而且与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引导当地及周边贫困户参与工程建设。
而今,兴国县永丰乡凌源村崩岗区被一片片花果园代替;在赣县,一个规模约5000亩的崩岗治理示范园已初具规模。
针对小流域水环境治理,赣州市通过生态化“疏河理水”、多元化“治污洁水”、生物化“消劣净水”等模式治理,使流域水质稳定达标,赣江、东江出境断面水质100%达标。
记者了解,通过因地制宜地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赣州市已有34.1平方公里废弃矿山重披绿装,近300万亩低质低效林完成改造,4346座崩岗劣地长出了绿树,206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7.79万亩灾毁和沟坡丘壑土地得到整治修复。
一块块“大地伤疤”治愈披绿,一条条河流重现清澈……一幅新时代美丽生态新画卷展示在赣南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