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军事天地

转型先锋“红一营”——士兵突击的味道 发布时间:2020-11-22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11月20日消息(记者王苗 朱晓冲 孙翔 相甲奇 雷文鹏 孙雪松)争荣誉:勇士爬过“铁索链”

  在旅里组织的首届军事体育运动会上,说话声音低沉、单眼皮的97年战士岳朝坤,为了赢得第一名,拼尽了全力,最后晕倒在五公里武装越野的终点。

  随后,他被紧急送到旅卫生队进行救护。

  隐隐约约中,他听见在不远处的地方,他所在的连队——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红一营”“飞夺泸定桥连”的战友们,唱起了响亮的连歌,而且唱得高亢热烈,让人热血贲张。 

  岳朝坤心里十分清楚明白,这是旅里组织活动时第一名获得者才会拥有的荣誉时刻。在全旅官兵面前能够第一个唱响自己的连歌,唱响延续了90多年的营歌,是“红一营”每名官兵多年来始终追求的目标。因为这一刻,不仅意味着胜利,更代表着“你,就是尖刀”。

  和连里的每个士兵一样,士兵岳朝坤一直以他所在的部队,而感到骄傲自豪。

  “红一营”,是一个闪耀着历史光辉的红色营队,前身是素有“铁军”之称的“叶挺独立团”1营,是我党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历史悠久、传统厚重。

  多年来,在这个营队,每逢新兵入伍、新干部到任,上的第一堂课是历史传统课,做的第一件事是参观荣誉室,学的第一本书是《营连红色基因谱》,营连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像“家谱”一样深深铭刻在每一名官兵心中。

  记者走进“红一营”荣誉室,半截铁索链静静躺在玻璃展柜里,上面写着六个字“泸定桥铁锁链”,旁边有一只锈迹斑驳的“冲锋号”。静静注视它们,仿佛能听见冲锋号响起在85年前,那注定载入史册的一天,22名红军勇士爬上13根冰冷的铁索,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奋勇向前,飞身夺下泸定桥。几十年来,“要桥不要命”的拼搏精神,一直在一代代官兵身上薪火相传。

  当先锋:换羽转型打头阵

  “红一营”的兵,看上去,精气神儿十足,走起路来个个挺胸抬头。在营长张松的眼里,“红一营”战士的背影里,都仿佛写着“我是红一营的兵”几个字。他说,“我们的新兵,有些人我虽然叫不上他的名字,但在旅里的队列中,我一眼就能认出来”。

  营长张松说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在工作中,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标准,就没有工作”。每周一次武装五公里考核、400米障碍考核,是“红一营”官兵的家常便饭。在不断夯实基础的过程中,全营官兵的标准意识和典型意识在逐步提升。在今年的实弹战术演习中,“红一营”装甲目标的命中率达到了100%,在旅首届军事体育运动会上,他们拿到了33个项目中的11个第一名。

  “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2017年调整改革以后,“红一营”由步兵营转型为合成营,面对换岗转型、全新环境、陌生装备,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调整组建半年时间,“红一营”就开始担负集团军“营作战单元合成训练”试点任务。10月,在北方寒冷的某训练场,官兵们克服艰苦的条件,住车库,睡大通铺。训练中,有的战士鞋底跑掉了,就用铁丝箍着继续跑,从未喊过苦和累。官兵们白天训练,晚上研究方案,经过将近一个月时间攻关,最后形成了合成营作战力量编制运用等相关成果。

  2018年10月,“红一营”随旅队参加实兵对抗演习,多个兵种专业协同作战,成功实践了合成营岛上进攻战斗新战法。

  调整改革三年,他们的荣誉满满。但官兵们为此也付出了很多很多。在全营一直保持400米障碍第一名成绩的于志鹏,高高瘦瘦很干练,是“红一营”火力连的一名班长兼火炮技师。

  作为入伍近12年的一名老兵,从改革转型后面对新型装备的不知所措,到成长为“火炮神医”,于志鹏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努力,“说起来这个历程,也挺艰苦的”。

  新装备列装以后,于志鹏作为尖子要被送去重点培养。为了尽快掌握火炮发射技能,他只要一有空,就钻到在车里进行学习研究。连里的车出现故障了,他就跟着厂里来维修的师傅学,跟着师傅学完了,又去其他的连队继续学。维修师傅在连里待几天,他就跟着学几天,有时候中午都不回来吃饭,也不回来睡觉。

  “做难事必有所得”,经过于志鹏的点滴积累和不懈努力,如今,无论是连队装备的问题还是火炮技术上的问题,他都可以解决。现在,兄弟连队也会经常带着问题来咨询这位“火炮神医”。

  谁也没有想到,曾经在新兵连,因为受不了大强度训练,而经常偷偷哭鼻子的于志鹏,在“红一营”这个大熔炉中淬练几年后,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名素质过硬的“红一营”尖兵。

  比奉献:“老黄牛”精神在传承

  在“红一营”,大家常说“老黄牛精神”,正如字面意思,很多官兵默默无闻奉献在各自的岗位上。

  记者初次见到陈国树时,他正忙着准备给仓库刷漆。听到有人喊他,他便急速跑过来,豆大的汗珠从迷彩帽下顺着脸颊流下来。

  教导员路金方说,这个士兵干劲儿可足了。“你一叫他,不管谁叫、有啥事,他都跑步过来,跑得可快,很卖命,气喘吁吁就来了。”看上去,陈国树个头不高,模样憨厚,说一口南方普通话,透着真诚的味道。

  陈国树是“红一营”“强渡乌江模范连”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平时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全营水电设施的安全。

  4月份的内蒙古朱日和地区,天气特别冷,雨雪夹杂着冰雹,还刮着大风。陈国树和几个战友提前过去为部队驻训打前站,全力保障后续大部队用水用电。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给全营官兵搭帐篷、拉电路,陈国树的每个手指头都冻得裂开了口子,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他用胶带缠着继续干,缠了一遍又一遍。

  陈国树说,“我认为一个兵,不仅要打靶打得好,训练训练得好,还要多方面地考虑,考虑能为这个单位做出哪些贡献”。在旅里当兵时间久了,无论哪个连的官兵,遇到相关问题都会去找陈国树。“有困难找国树”成了大家的口头禅。

  续辉煌:勇挑重担再立新功

  在写满荣誉的“红一营”荣誉室,一根扁担放在展柜中央。这个扁担,是“红一营”官兵当年跟着朱德总司令挑粮食用的。“扁担”无声,挑起一代代官兵的军心士气;“扁担”无言,能承担起强军兴军沉甸甸的责任。“红一营”教导员路金方对记者说:“作为新一代的‘红一营’传人,我们要像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一样,勇挑重担,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在新的‘长征’中,夺取一座又一座‘泸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