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河北科技大学研发的水性环保涂料,有效解决了涂料领域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问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研究的农药和绿肥,及时解决了农业面源和耕地重金属污染等关键问题;研究出的高性价比催化剂,可部分解决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介绍起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河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余丁如数家珍。
作为一所理工科为主的地方院校,河北科技大学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主战场,充分发挥化工、材料、食品等学科的优势,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上下功夫,连续五年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近年来,农业粗放化生产和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氮磷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频频出现。面对这些棘手问题,周晓辉教授团队联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共同申报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研发了氮磷最佳管理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抗细菌性软腐病生物农药研发与应用、土壤保水肥能力提升及污染物阻断3项关键技术,研制出可有效改良土壤、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有益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农药和绿肥两项。三年内,3000亩示范区减少使用氮肥(尿素)2000吨,取得示范性成功,有效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美丽乡村建设。
围绕涂料领域的VOC污染问题,唐二军教授团队二十年如一日研究水性环保涂料,从水性涂料用关键基料——水性树脂乳液研发入手,通过研究水性涂层的交联成膜机理和各组分与底材间相互作用机制等关键问题,解决了水性涂料耐水差、附着力小和防腐性不足等技术难题。与河北晨阳集团、衡水新光化工集团合作开发的系列水性树脂乳液和水性功能涂料产品,打破了国外在水性涂料领域的技术垄断。
做好基础研究,筑牢长远发展的地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支撑科技长远发展的地基,需要夯实打牢。近年来,河北科技大学以重大科技问题为带动,寻求问题解决关键技术背后的理论模型与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
当前,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是全球面临的两大危机。李发堂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氧化铝等地壳资源丰富的催化材料,可实现无牺牲剂及贵金属下的污染物降解、全解水等还原,并开发了离子液体自燃烧合成材料的方法,为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治理和清洁燃料的合成提供了价格低廉的催化剂及其合成工艺。该研究成果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
近30年来,因锂资源稀缺导致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成本不断上升,急需寻求一种低成本的金属离子电池来替代。针对这一问题,王波教授团队将钾离子电池和全固态电池固体聚合物电解质作为长期坚持的研究方向,研究出的磷/硫共掺杂柔性碳纤维,具有稳定的界面膜,可保护电解质免于连续分解,实现了钾离子顺畅嵌入/脱出,同时提高了电导率。该项研究为开发高倍率储能和低成本的柔性储能器件提供了新思路,推动了钾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有望在可弯折显示器、柔性智能卡、可穿戴电子设备、柔性智能手表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激烈的国际竞争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近年来,河北科技大学坚持以服务求合作、以贡献促发展,在一些优势领域打造“长板”,以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在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化工大国,怎样有效解决监控化学品“安全高效生产”以及相关问题,发展清洁生产技术特别重要。从2000年开始,孙凤霞教授团队开展国际核查化合物的生产过程研究,提出了基于《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监控化学品清洁生产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源头分子设计、开发和利用新型反应技术、完善分析方法、尾料处理等展开全方位技术研究和攻关,确保高活性监控化学品的高效安全生产。
2019年,在工信部的支持下,河北科技大学建成“化学安全与《禁化武公约》履约技术研究中心”,相关成果获国家专利16项,制定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3项。研发的监控化学品生产、核查和安全运行等技术,在百余家企业得到应用,赢得社会的普遍赞誉。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涌起,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要切实肩负起历史责任,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技术,努力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展望未来,河北科技大学校长朱立光信心满满。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7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