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11月7日电 题:“按户连片耕种”提高农业效率——湖北沙洋土地“按户连片耕种”观察
连迅、赵梦琪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在湖北荆门沙洋县毛李镇,大片大片的稻田青黄相间,收割机在稻田中来回穿梭,空气中飘来农机的马达声和稻谷的芬芳。
“现在连片耕种,我家十几亩稻子一天就收完了。”毛李镇三坪村村民肖云站在自家收割完毕的田边,打开了话匣子。
肖云说,以前自己家离得最远的田,1个小时只能挑4担稻子回来。连片耕种后,插秧机能从家里开到地头,收割机收割好稻子后可以用拖拉机拉到家门口。“家里种了40亩地,还承包了堰塘养鱼,又养了100多只鸡。农忙之余搞搞副业,一年收入超过10万块钱,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资料显示,沙洋县以前耕地块数过百万块,户均8.7块,平均每块地不足1亩。“一轮承包时主要依据距离远近、土质肥瘦、水源好坏来分地。”沙洋县农村经营管理局局长王家平说,这种方式虽然解决了土地分配的公平问题,但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王家平介绍,地块过于分散,农民种地投入产出比低,当时村民反映“有的地不要钱都没人种”。此外田块之间种植作物不同,管理起来不方便,村民之间还因田块取水、过水、农作物收割时间不一致产生了很多纠纷。
为破解土地分散化、碎片化难题,近年来沙洋县逐渐探索出了“按户连片耕种”新模式。按户连片耕种,是指在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家庭承包权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农户意愿,通过村民小组内部的经营权流转、承包权互换和承包地重分三种办法,使农户耕种的土地连成一片、最多不超过两片且不“插花”。
沙洋县的按户连片耕种起源于三坪村的自发探索。“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当时我们下决心消灭插花田和撂荒地,减轻村民劳动强度、减少开支、推进农业机械化,让大家富起来。”原三坪村党支部书记杜龙兵回忆说。
2000年,在村两委班子的组织领导下,三坪村对包括在外务工村民在内的全村230户农户进行动员。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村里制定了划片承包方案,签订了土地划片承包协议,初步实现了土地划片承包经营。同时,村里制定了兴修机耕道、阔挖堰塘、打机井、加设变压器等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三年规划,用于解决生产用水、用电、道路的问题,为稳固划片承包奠定了基础。
2003年,三坪村成功完成划片承包。此后村民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下降,种田效益明显提高,村民邻里关系更加和谐。“经过实践后,以前的很多问题都消化了,大家都说这个办法好。”杜龙兵说。
三坪村的按户连片耕种经验引起沙洋县委县政府重视。2014年,沙洋县将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工作与推行按户连片耕种结合起来,选择官垱镇鄂冢村、马良镇童沙村和拾桥镇马新村同步开展试点工作,获得了成功。2015年沙洋县全面推行按户连片耕种方法,全县承包耕地面积141万亩,完成按户连片耕地面积129.98万亩,连片耕种率达92%。
土地实行按户连片耕种,为沙洋县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优化农产品品质和种植结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现代高效农业打下基础。
沙洋县曾集镇万里村村民付晓军2011年返乡创立了万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按户连片耕种之后,他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1000多亩地。
“连片耕种以后,流转土地更方便了,也能够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在播种、打药、收割等环节都降低了成本。”付晓军说,合作社推行“订单农业”,每年给社员提供优质稻种,对社员水稻种植提出要求。这样就确保了大米质量,使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如今,整个沙洋县已有1700多家农业合作社成长起来。
土地按户连片耕种也促使沙洋县的家庭农场得到蓬勃发展。在沙洋县官垱镇马沟村一组,村民金义成2014年回乡创业开办金鑫惠家庭农场,规模达到400亩。“鱼塘现在养的是四大家鱼,销路很好,主要卖到北方去。”金义成说,鱼塘上规模后,通过手机APP可以实时管理,简便省事。2019年,金义成的家庭农场通过种水稻、养小龙虾和鱼、鳖等,总收入达到120万元。
“尊重群众意愿,发动群众智慧,是整县推进按户连片耕种的法宝。”沙洋县委书记刘克雄表示,基层农民群众大胆创新,政府主动作为因势利导。按户连片耕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提高了农业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