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影视体娱

庞教练,来了!地道"中国造" 能胜马龙、丁宁吗? 发布时间:2020-11-0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记者张悦姗、树文)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灯火通明的训练馆里,几名小球员正在挥汗如雨地训练,变换着步法想接住每一个球,而球台另一侧的庞教练——冷静、不知疲倦,不停向他们发出一个个高速旋转、落点刁钻的挑战。

  庞教练是谁?

  这位庞教练,大名叫庞伯特,英文名叫Pongbot。别看他起了英文名,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它是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已批量投入市场的乒乓球机器人,拥有高速双目立体视觉和高速轻量化机器人本体,今年7月入选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最高奖项,9月亮相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说起乒乓球,中国不仅有圈粉无数的国家队,更有扎实的群众基础。从蹒跚学步的小朋友到耄耋老人,都可以享受到庞伯特的服务。

  庞伯特的诞生,是乒乓球教练“千呼万唤始出来”盼来的。

  中国乒乓球学院副院长陈彬曾是中国乒乓球女队的教练,在二十多年的实践中,他意识到多球训练在乒乓球训练中的重要性,“哪怕最高水平的运动员,每天都要花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多球训练。”

  由于一名教练同时只能给两名运动员发球,教练们渴望机器人的帮助。“中国乒乓球学院院长施之皓提出来,能不能做一个有手臂的发球机器人,这样教练就能解放出来,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球员的技术动作。”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为国家争得了无数荣誉,我为中国乒乓球队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认为中国队要保持优势,技术就必须领先世界。”陈彬坚定地说。然而,传统的乒乓球发球机从90年代到现在基本没有发展,它没有球拍,和实战差距较大,无法满足当今高水平训练的需求。

  “当时,国家队也提出需要新的发球机器人。”陈彬回忆说,“于是我们就开始了和上海庞勃特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

  庞教练从哪里来?

  上海庞勃特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张海波说:“同事说这个乒乓球机器人就像我的孩子,确实是这样。这个产品长什么样子、具备什么功能,都是我们跟运动员、教练沟通并融合所有想法创造出来的,我陪伴它的时间超过了陪伴自己孩子的时间,老婆形容我‘像走火入魔了一样’。”

  这个堪称“疯狂”的研发过程始于大量的调研和走访。研发前期,张海波走访了很多专业机构,发现乒乓球的旋转和轨迹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要和人尽量接近。通过用高速摄像机识别球的轨迹、捕捉球的旋转,判断机器人和人类挥拍动作的区别,再经过大量的统计、分析,最后确定了机器人研发性能的需求。

  试验中又出现了发球落点不够精准的问题。“我们的落点直径在20厘米左右,体院希望控制在10厘米之内。”张海波说,“那时候我一下班就跑到体院看他们训练,结果看到训练结束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最后别人都走了,我就拿起球拍,跟机器人打了一整晚,正准备放弃的时候,突然意识到问题可能是机器人的震动导致的。于是第二天马上用高速摄像机验证我的想法,优化了机器人控制的算法,把整机的震动降到最低。”

  张海波介绍,庞伯特除了发球“指哪打哪”,还具有“自学”的本领,会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中的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模型研究对手的动作和击球方式,通过乒乓球轨迹预测拟定智能回球策略。目前的庞伯特能满足专业训练需求,也具备面向初学者的功能,不仅能提高训练质量,还可以总结运动员的习惯,甚至是研究对手,现在体院的学生和教练都亲切地称它“庞教练”。

  庞教练到哪里去?

  电影《夺冠》里有一句台词“未来体育,靠的是科技。”竞技体育场上的对决,某种意义上也是场下科技实力的比拼。陈彬认为,机器人能让运动员更聪明地训练,“我认为发展机器人、提高机器人的水平、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乃至在其他领域为人服务,具有很高的价值。”

  这些年,正是陈彬们的渴望推动了张海波们的发奋图强,张海波们的创新也成就了陈斌们的极致追求。张海波说,在庞伯特的研发过程中,他对乒乓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跟体院的学生、教练会在一起交流乒乓球的技术和未来的发展。其实现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还没有太多地走入体育行业,庞伯特的出现为科技与体育的融合出了一份力。”他展望,即将推出的新一代机器人能达到与专业运动员对抗的水平。

  从23年前“深蓝”击败卡斯帕罗夫到李世石、柯洁接连不敌“阿尔法狗”,让人不禁畅想“庞教练”会不会有一天也能战胜马龙、丁宁?

  人工智能在挑战人类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正如“狗”的紧追推动着人类在纵横十九路之间创造更多变化和可能性,庞伯特未来也许能激发球员创造出新打法,吸引更多人关注这项运动,从而引领乒乓球的流行和进步。

  张海波说,他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带着孩子来参观庞伯特,两个儿子都争着抢着和它打球,那一刻他知道,这个产品做出来了,他感到很满足。

  “《超能陆战队》里描绘了机器人成为人类好伙伴的愿景,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机器人和人类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帮助人类更好地生活,和人类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