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以前这里只有连片的玉米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现在咱们这儿不仅有棚菜种植,还有淡水鱼养殖、寒富苹果……”辽中区潘家堡镇于家台村老党员张元生见证了村里的变化。他告诉记者,于台牌清水大米、于台牌水培蔬菜、于台牌番茄、晶晶牌绿标寒富苹果享誉东三省,如今的于家台村已是鱼米之乡、果蔬之乡、番茄小镇。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特色发展,坚持以项目为支撑,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打造了玫瑰小镇、苹果小镇、肉牛之乡等一批有特色的农产品,形成了辽中大米、鲫鱼、玫瑰花、苹果、葡萄等五大地理标志产品,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全面发展之路。
乡村特色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
“以前家里种植的都是大田,靠天吃饭,年收入最多两万元,家里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于家台村农民谢振生告诉记者,前两年,在村两委班子成员的鼓励下,下决心尝试种植棚菜西红柿。现在家庭收入大幅提高,走上了致富小康路。
平整的沥青路延伸到家门口,远处一座座农业大棚整齐排列,于家台美丽乡村变奏曲也是从这里开始……清晨,当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一辆辆装满西红柿的小货车驶出于家台棚菜区,奔向蔬菜市场。忙碌了一早上的谢振生将刚到手的钱揣到兜里高兴地说,这是第6车,今年最少能收入6万元,明年我还要建大棚多种菜。
于家台村“一村一品”主导产业是棚菜种植产业。从2006年开始建设棚菜温室大棚种植基地,在发展初期就跳过了一家一户零散经营的小农生产阶段,着力打造高度集约化经营模式。近年来,村党支部鼓励引导乡贤能人,流转土地2000余亩,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西红柿,发展棚菜产业。西红柿的培育与销售迅猛发展,产品销往东三省地区和华南地区,产值已近1亿元。“现在于家台村建有设施大棚1000余栋,3000余亩占全村耕地面积51%,700余户户户有大棚。”于家台村党支部书记佟亮对记者说。
“一村一品”给乡村振兴插上了翅膀,为脱贫致富带来了新机。如今,辽中区达到“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的共有82个,占全区186个行政村的45%。
乡镇优势产业促全面振兴
悠扬的钢琴乐曲轻轻流淌入耳,记者走进辽宁沈阳辽中区肖寨门镇的沈阳惠泰特牧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看到,传送饲料的小车在牛棚之间的轨道缓缓移动,栅栏里上千头小牛悠闲地听音乐散步,享受着阳光。
辽中区肖寨门镇作为辽中区肉牛养殖产业的典型代表,已初具规模。肖寨门镇牛年饲养量13.5万头,产值约26亿元,有肉牛养殖户915户。“今年新建了高档养殖小区,近百个养牛大户由村内搬迁到小区内”,肖寨门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集中自动化饲养有效加快产业发展和当地农民奔小康致富的步伐。
“我家的牛寄养在小区既省心又放心。以前,自己养殖不专业,也看不懂行情,现在效益比自己养的时候好多了,一头牛最少能多赚800元到1000元,而且还给牛上了保险,没有后顾之忧”,肉牛养殖户王健慕名而来,把牛放心地寄养在这里。
从最初的散户几十头牛,发展到现在的单户几百头牛,辽中区肖寨门镇“肉牛养殖”已成为当地主导产业,实现了“一镇一业”的完美蜕变。如今,政府出台多种特色养殖金融政策,全方位扶植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大力推行的种养结合模式,破解了养殖用地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肖寨门镇还引进有机肥饲料加工厂,把牛粪变“废”为“宝”,预计年处理210万吨牛粪,生产70万吨有机肥料。
现在,辽中区初步形成了“北特养(水产)、南肉牛、西林果、东果蔬”的产业特色和产业格局。以杨士岗、刘二堡等水稻种植区的稻米及稻米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村有59家;以养士堡镇果蔬经济区为核心,以设施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村有40家;以六间房、于家房等镇为重点区域,主要生产鲜切花、盆栽花卉的村有7家;以河西四镇为重点生产区域,以从事寒富苹果、花生种植为主导产业的村有19家;以冷子堡淡水鱼主导产业区为核心,以养殖淡水鱼为主导产业的村有12家……目前,辽中区的每个专业村主导产业产值都突破5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