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黑龙江省血液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全省临床血液供应全部来自无偿献血已经多年,而在无偿献血供应保障中,高校贡献了五分之一。国家自1998年颁布《献血法》以来,我省已经做到连续20年安全保障临床用血,大学生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在我省高校的校园里,澎湃着一股奉献的热流,大学生们奉献出宝贵的热血。大学生们朝气蓬勃,青春飞扬,成为我省文明风景线上一抹亮丽色彩。
无偿献血
从一己之力到有你有我
宝贵的血液是不可替代的,血液供应全部来自每一个人的无私奉献。只有人人都愿意奉献出一点爱心,这个社会才能够和谐共存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无偿献血就是我们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具体体现。只有血液供应充足了,我们每一个需要的人才能够得到救治。充足的血液供应,让我们生命有了安全和保障。在这一基点上,我省高校号召大学生行动起来,用无偿献血来诠释大学生的社会担当。
今年,省教育厅和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下发文件,全面开展以“众志成城防控疫情、青春热血驰援生命”为主题的2020年度全省高校无偿献血活动,从2020年10月10日启动至寒假前结束,鼓励大学生们担负起特殊时期的责任,勇于无偿献血。
当前,随着医院就诊量有所增加,手术患者、血液病患者等重点人群需要及时输血救治,临床用血大幅增加。由于疫情原因,全省无偿献血受到较大影响,血液库存得不到及时补充,临床用血需求始终处在“紧平衡”状态。近年来,无偿献血工作在我省高校健康蓬勃发展,广大高校师生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踊跃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逐步成为无偿献血的先锋力量和生力军,助力拯救更多生命,展现社会正能量。
据了解,我省教育部门在无偿献血方面认识深刻,并把无偿献血这种爱心奉献行为,作为大学生正确人生观教育。因此,省教育厅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连续7年发文鼓励提倡高校大学生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为社会文明和谐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省各高校领导层也对无偿献血认识深刻。学校从校领导到老师及每一名大学生都积极响应、参与。各高校运用校内广播、海报、宣传栏等媒介,通过举办讲座、印发书面材料等形式,进行多形式、多渠道、面对面的广泛宣传、动员和招募,有的放矢地做好无偿献血宣传工作。他们充分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黑龙江省献血条例》,宣传无偿献血的知识、献血后本人及家庭成员免费用血的政策、国内外无偿献血的发展现状以及参加献血学生的心得体会,并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前、中、后全过程给与关爱和服务。
哈尔滨华德学院把参与公益事业作为大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无偿献血。团委书记王欣说:“学校把无偿献血作为育人的切入点,这是大学生文明修身、理想信念的最好行为表现。为人师表的老师,带头献血,给学生们做表率,学生们都行动起来,把宝贵的热血奉献给社会。全校8000多人,今年无偿献血1084人。”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务处张桥告诉记者,作为医学院校,对于无偿献血有更深的认识,校长把校团委、医务、宣传等部门召集起来,一起研究如何做好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宣传、组织。他们发动各部门制作视频,在抖音、学校官微、各大学生微信群等发布无偿献血常识和政策。通过一周左右时间的宣传后,当献血车开进校园的时候,大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利用午休、晚饭后和不上课的时间,排队献血。“我们学校老师都带头献血做表率,学生们更积极踊跃。”第一天,就有270人进行了采血检验,其中230人完成了献血。除了60多人每人捐献200毫升外,其余人都捐献了400毫升。学校8000多名大学生和教职工,报名献血有963人。
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宣部长李春光也掩饰不住兴奋,“我们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组织了广泛的宣传,让大学生们都了解无偿献血的价值,和谐社会有你有我,大学生不仅了解,更要行动起来,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优秀品质。”他说,学校从2014年搬进新校区以来,始终如一地做好组织宣传工作,连年获得无偿献血最佳组织奖。今年5000多名学生中,有近400人完成了无偿献血。
哈尔滨石油学院把无偿献血作为大学生参与的重要的公益事业对待,他们认为大学生是社会行动的先锋队伍,一定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他们连续多年把无偿献血宣传和组织作为学校育人大事来抓,优秀的大学生品质就是要通过实际行动,把自己对于社会的贡献和承担展现出来,让青春飞扬。学校今年开展了“血融我心情暖我身”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团委书记王锦石告诉记者,他们仅用一周时间,9000名学生中就有705名献血。近4年来,大学生献血数量连年增加,从4年前的405人,增加到今年的705人。学校连续7年获得无偿献血最佳组织奖,7年献血人数总共3370人、献血近128万毫升。同时,学校把奉献爱心的无偿献血行为加入“第二课堂”(综合评价)作为加分项,鼓励大学生共同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现在,各大学都处于封闭状态,学校组织志愿服务者承担起为全校师生献血服务的全部工作。华德学院组织了50名志愿服务大学生,每天轮班为前来献血的师生服务。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组织起80人的服务队伍,指导大学生们填写采血信息,解答献血问题,协调学校和采血部门。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宋龙宾告诉记者,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各学院都有分会,现有300多志愿者,组织服务献血活动只是其一。学校很重视学生队伍建设,把其与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平等对待,作为大学生品德教育落实的重要方式。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血液中心建立了新机制,符合疫情常态化下的要求,打造新流程,全面、安全、有效地为大学生服务。
理念飞跃
从有益健康到精神追求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对无偿献血的认识深度,决定了无偿献血能走多远。
无偿献血有益健康的理念,引导大学生去了解血液和探索生命知识。记者观察到,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了解和认识很快,许多大学生将其作为一项美好的公益事业看待。许多大学不定时地邀请无偿献血志愿服务者到学校进行培训和演讲。这些志愿服务者很多是获得国家无偿献血金奖的献血者,他们以自己多年无偿献血的经历和感受,以自己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告诉大学生们无偿献血有益身体健康。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大学生们了解到血液的基础常识。正常人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8%。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大约有血液4000毫升,而真正参与循环的血量只占全身血液的七八成,其余的贮存在人的肝、脾等“人体血库”内。当人体出现少量失血时,“人体血库”中的血液便会立即释放出来予以补充。血液是由55%~60%的血浆和40%~45%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的。血液中的红细胞生命期约120天,白细胞约7天~14天,血小板约7天~9天,即使不献血,人体内的血细胞每时每刻也会衰老死亡。献血200毫升~400毫升,仅占全身血量的5%~ 8%,而且献血后能刺激人体造血功能,使之旺盛地造血。大量科学研究表明,适量献血不仅不会影响身体机能,而且有益健康。
大学生们不但探索生命知识,还在走进大学之时,探索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帮助今天的别人、明天的自己”这一观念也契合了他们的社会认识。从最初的关心身体健康,到关注精神层面的无私奉献。大学生们的行动表明了他们的精神层面追求的变化。观念就是力量,新观念带来新的力量。无偿献血不仅能救人性命,还能使自己得到健康,更能使自己感到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体现。因此,大学生们纷纷报名献血,有的大学生从害怕到勇敢地走进献血车捐献血液,有的大学生几个人一起相约鼓励去献血,还有的大学生把无偿献血作为走进大学的时尚礼物送给自己。
我省高校引领大学生从高校小社会进入到整体大社会,全面提升一个社会的文明。理念形成,观念更新,一个全新的高度文明的高校环境出现了。
奉献火种
从校园播撒进社会土壤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的精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火种。当无偿献血在高校大学生思想里扎根时,就会随着大学生奔赴社会的脚步,成为播撒在社会土壤中的星星之火。随着春风劲吹,这些星星之火定会燎原。
宋文琼,哈尔滨华德学院的团委书记,从大学时就参加无偿献血,到学校工作后继续参与献血,并给全校大学生树立了一个榜样,带动全校学生踊跃献血,起到了一个火种的作用。该校大学生刘洪茵从2018年入校,3年来共献血1200毫升,并在2019年登记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哈尔滨华德学院把无偿献血作为一个育人品牌精心呵护,在每一年的校园无偿献血周里,学校“大学生校园文化志愿团”和“博文党员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在进入校园的采血车内外服务。今年,他们派出了50名志愿服务者为献血者服务。今年全校报名参加无偿献血人数已经超过了全校总人数的17%,最后合格完成献血的占14%。在这样的大学里,无私奉献的德育之花如阳光雨露般无声滋润着每一位大学生,让他们在大学期间获得优秀品德传承。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栋梁之材能否成为真正的栋梁,关键是在大学里能否得到教育,大学是否有这样培养栋梁之材的土壤、空气、水等要素和生长环境,这体现一个大学的精神层面,能否给大学生塑造一个高度文明负责任的灵魂。
哈尔滨石油学院、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财经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高等护理专科学校、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每年都有大批学生无偿献血,献血人数连年增加,有很多人在校几年时间连续献血,成为稳定的无偿献血者。他们在离开学校后,无论在哪个地方工作,一如既往地无偿献血,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像一颗颗火种,把无偿献血这一高尚的社会之风传播延续。
据黑龙江省血液中心统计,在哈尔滨市49所高校中,2019年有48所高校开展了无偿献血工作,献血人数34335人,献血量1161余万毫升。今年截至目前,已有19所大学完成无偿献血。从11月2日开始,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将开展今年的无偿献血工作。
全省无偿献血的血液中,有五分之一来自大学生,还有更多是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有很多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带动其所在单位、身边朋友等共同投入到无偿献血这项文明风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