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刘 梦
10月15日,刘菊梅领到了自己的《救护员证》,脸上满是笑容:“‘敲门’敲了七八年,有了它,遇到老人摔倒、中风、脑出血等突发情况,我也更有底气啦。”
刘菊梅来自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城南街道茶山口社区,是社区的一名“敲门嫂”。
“敲门嫂”这个称呼,在新余,是让人最亲近、最放心的存在。因为这一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每天主动去敲社区空巢、独居老人的门,问声好,唠唠嗑,帮助老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敲敲门,成为社区的一个治理方法,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文情怀。
“敲”开老人孤寂的心
这个特殊的“职业”,来源于新余市新钢街道含笑社区。含笑社区是一个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老旧社区,现有居民4116人,常住人口3098人,居民结构日趋老龄化,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六成以上。社区空巢老人不在少数,仅中风偏瘫、身患癌症、生活不能自理的就有20多人。这些老人谁来关心?怎样关心?都成为摆在社区面前的突出问题。
2014年3月,一支由居委会牵头,老党员、老干部、老职工、楼栋长、热心居民组成的“敲门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在含笑社区应运而生。
从敲一敲空巢、独居老人的家门,到帮助老人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晒被等,这支队伍做着看似微不足道的琐事,用爱心善心温暖着空巢老人们长久孤寂的心。
万树林夫妇家住含笑社区芙蓉西村小区,儿子在北京工作,夫妻俩都已60多岁,年纪虽不算大,身体却不大好。去年,万树林妻子因乳腺癌去北京住院治疗,万树林一人在家时突发脑梗住院抢救。
“敲门嫂”刘秋霞得知情况后,与丈夫第一时间赶到医院轮班陪护,跑上跑下办手续,煮饺子、熬稀饭,直到万树林的儿子从北京赶回来。杨光琴与万树林是前后楼栋邻居,万树林病后行动不便,杨光琴便每天都去看看,帮忙搞搞卫生、买买菜,天一放晴就帮他晒晒被子、洗洗衣服。谈起“敲门嫂”,万树林止不住眼泪往下流:“难的时候,真是多亏了这些好邻居。”
“敲”显信任、责任与担当
“敲门嫂”并不局限于女性。今年71岁的黄炳荣便是其中一员。他身体硬朗,是一名有着42年党龄的老党员。作为含笑社区第一党支部书记,黄炳荣还兼任含笑小区4栋、6栋、7栋的楼栋长,协助社区服务着80多户居民。这三栋楼房的居民,平均年龄70岁,其中90岁以上的有5人,80多岁的有16人。
黄炳荣的手机号码被大家熟记,一天24小时从不关机。一边,是他怕老人在家发生意外时找不到人,另一边,老人们觉得他懂得多,日常也喜欢拉上他聊天。“在做‘敲门嫂’的11年中,我总结了10个字:关心关爱、交流信任、学习。”只要有空,黄炳荣就会主动上门邀请一些独居、空巢老人出门散散步,拉拉家常,帮助处理日常琐事。
疫情期间,黄炳荣坚守在防控一线50多天,为老人送生活物品200余次,帮老人买米、油、早点。“每每开门,老人们说的第一句话多是感谢党和政府。这些话也让我感到光荣,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也许不仅是代表自己,还是党的形象、政府形象。”
平时,黄炳荣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每天晚上必看新闻联播、江西新闻,还坚持看报纸看杂志,增长自己的知识。作为渝水区“老兵宣讲团”一员,他经常给老人们“上课”。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到日常防网络诈骗、维护老年人权益,坐在桂花树下的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
“敲”出社区治理巧思
“我的儿女以前经常说,您自己都快需要人照顾了,怎么还跑去照顾别人?”但今年已经74岁的邹仙云觉得,左右邻居就像兄弟姐妹,只要招呼一声,大家都会上前帮忙。
在先行者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敲门”的行列中来。目前,整个社区已有42名登记在册的“敲门嫂”,每人结对2至4名老人,还有更多不记名的志愿者争做“敲门嫂”,为社区老人提供贴心暖心的服务。
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如何探索创新,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考验着每一个基层工作者。含笑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丽芳介绍,“敲门嫂”志愿服务队,正在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载体,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含笑社区“敲门嫂”参与志愿服务、为居民排忧解困、处理各类矛盾纠纷达3000多人次。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受助者到志愿者,“敲门嫂”的队伍不断扩大,新余市渝水区46个城市社区组建起58支“敲门嫂”志愿服务队,在线注册人数已经超过1800人,精准对接服务7600余名老年人。今天,“敲门嫂”的故事还在续写,“敲门”敲出的浓浓邻里情,触动了社区治理的柔软部位,正在江西新余这片土地上缓缓洋溢。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6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