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0月19日电题:(十九大代表风采)“恒心技师”张仕恒:平凡岗位上成就不凡人生价值
作者 王迎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之一,近年来更是抵挡住了“东南亚廉价劳动力竞争”和“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的双重压力,在提升国家竞争力上一路“高歌”。在“中国制造”高歌猛进的背后,是千千万万技术员工的不懈努力,恒友机电有限公司的张仕恒就是其中一员。
“既然选择这一行,我就要凭借一颗恒心做到最好。在我的人生中,发挥个人和社会的双重价值。”从看图纸“两眼一抹黑”的“菜鸟”,到能从事机械修理、电焊、钳工等工作的“全能选手”,从全国劳动模范,到党的十九大代表,张仕恒怀着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中国梦”,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凡的人生价值。
从痴迷机械到毅然入行
张仕恒的“中国梦”,源于入行之时,对机械的好奇。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迎来制造业“遍地开花”的景象,在政府对制造业的政策支持和人口红利下,中国制造业迅速发展,大量技术工人涌入工厂,为中国制造业赢得利润和口碑。张仕恒正是其中的一员。
在一家机械加工厂里,19岁的张仕恒东摸摸,西看看,好奇地盯着钢条在工人操作下齐整断裂。“少年时我就喜爱在家里拆装机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设备?这种设备运转后的结果是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对它怀有强烈的好奇心。”
于是,1995年,张仕恒走进技术工人行列。跟着师傅跑腿,工作结束后擦洗机器……这是他循环往复的工作,但他乐在其中。
一旦有空闲时间,张仕恒就忍不住去机床附近“溜达”,向经验丰富的工人请求技术指导。一次,师父让他用钻头在铁皮上钻孔,然而最初他只能钻出两到三个孔。凭借一股好奇和不服输的意气,他不断比照别人钻孔的角度、力度,重复练习,至今已能快速熟练地钻出几百个孔。
“这些‘绊住’我的技术难题,从来没有让我知难而退,反而激发我想要去挑战的少年心态。”正是这股对机械强烈的热情,很快张仕恒成为崭露头角的新星。
因遇瓶颈而苦心钻研
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很快,只有经验的张仕恒发现,在追求更高的制造业工艺上,他遇到了瓶颈。张仕恒的经历,在当时并不是个案。
随着中国制造业逐步发展,低廉的劳动力已不能长期维持优势,以研发技术实现竞争力提升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十三五规划”就明确提出,要加速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朝智能技术等方向发展。
遇到瓶颈,张仕恒选择通过“自学”来突破。在员工们眼中,张仕恒是一位值得信服的管理者,他丰富的知识能帮助员工解决许多难题。然而,初中学历的张仕恒并不具备超人一等的天赋,他的知识正是来源于后期勤奋刻苦的学习。
看不懂图纸,就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推敲琢磨;学不会技术,就观察其他工人的技术手法。为了弥补理论知识上的不足,张仕恒每逢双休日,便要乘一个小时的大巴到金华市中心,参加机械维修等项目的培训。
时间的投入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一次,张仕恒团队遇到国外进口设备故障问题。他发现,尽管设备能运作生产,但运转动作并不灵活。“我们发现设备的气压和气流都是正常指标,但设备运转动作较正常标准慢2秒左右。”
为解决这个问题,张仕恒和骨干工人组成小团队,时不时讨论分析可能性,日夜排查。“我们耗费三天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每时每刻都扑在这台机器上,最终发现是机器润滑油过量,导致排气孔不顺畅,从而导致运转动作不灵活。”
天道酬勤,据了解,他先后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民工、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做好“传帮带”培养年轻人才
外界对张仕恒的赞誉不会令他满足。随着技术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人才培训成为张仕恒心头重要的一件事。机械加工的岗位属于行业领域里的“生产一线”。如车床加工需要的钢铁件,运送到工厂时已铁锈斑斑,大量的黑粉尘会附着在工人身上。大学毕业的年轻员工吃不了这样的苦,人才培养可能会“断层”,这是张仕恒最担心的情况。
在他看来,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材生进入制造行业,但想让年轻人才真正发挥价值,需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空间,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价值观。这就需要他做好“传帮带”的工作。
为此,张仕恒常将自己做学徒时期的经历,分享给年轻员工,鼓励他们在小组讨论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并对产生疑惑的年轻员工进行引导。
“人生的选择并不局限于成为技术工人,但既然选择这一行,就需要年轻人学习更高端的技术,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发展。”张仕恒表示,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将引领年轻技术员工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从而推动中国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