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新疆好地方】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天上的星星照亮小村,所有的牧民富裕起来……”再娜甫·司迪克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曲,表达着对幸福生活的感悟。
作为世世代代生活在昆仑山里的牧民,过去的生活挺难。“那时我们一家人住在一个土房子里,遇到下雨,特别是洪水时,房里不仅漏水,还会把房子冲走。有病了没地方看病,孩子上学也很远,日子过得很难。”再娜甫·司迪克说。改变发生在一年前,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实施易地搬迁,克孜勒陶乡艾捷克村的再娜甫·司迪克与全村人一起搬进阿克陶县专门为易地搬迁牧民修建的丝路佳苑小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家里放牧的20只羊,10头牦牛等牲畜都交给了村里成立的养殖合作社,留在原来的牧场,每年还有分红,这让她省去了许多操心事。
“一只羊每年有100元的分红,一头牛有350元的分红,加上我还有700多亩的草场,国家每年还有草场补助费,儿子到这里后又有了一份护边员的工作,一个月也有2000元的收入,儿媳也在社区当上了保洁员,每月也有1000多元的工资,我们的日子好多了,这在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再娜甫·司迪克笑着说。
克孜勒陶乡党委书记杜发成介绍,丝路佳苑小区共建设了72幢1608间住房,有5个乡26个村的牧民搬入这里居住,实现了逐水草放牧到城市居民的幸福转身。为了让这些搬出大山的牧民搬得出、稳得住,有关部门专门统筹各类资金,精心选择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了馕产业、养殖业、种植业、服务业“四大产业”,实现了2988名具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实现就业,确保搬迁群众能致富。
古丽克孜手工艺专业合作社里,几十名妇女正埋头工作在绣花机上。合作社社长祖来伊喀·玉散是一个典型的柯尔克孜族妇女。说起合作社,她笑着说:“我2011年成立了这个合作社,搬迁到这里后,我立即招收了更多的妇女加入合作社。现在我的合作社里有26名固定的社员,还有200多名居家的临时社员,她们平时就在家里,只要把做好的衣服或是工艺品拿来就可以拿到工资。现在社员的工资一个月能有3000元左右,大家的日子比过去不知好了多少倍。”
相邻的一座柯尔克孜族毡房里,身穿民族服装的人们正在接待前来游玩的客人。这个完全按照柯尔克孜族传统样子搭建的毡房,是专门接待游客的。放眼望去,满目传统的民族风情,而他们唱给游人的也是柯尔克孜族传统的歌曲和库姆孜弹奏,让游人体验到柯尔克孜族的传统文化。
吐玛尔·居买力也是从艾捷克村搬迁来的牧民,她清晰地记得搬来的那天是2019年5月27日。她回忆起当初刚搬来的情景:“说真的,听说要搬出世代居住的地方,我很舍不得,哭了好几次,不知道来这里后会是个什么样子,会不会生活不如意,会不会没办法再养羊了,怎么生活呢?搬来后,我看到小区很干净,想就业也马上可以找到自己想干的事,我才放下心来。”
如今的吐玛尔·居买力早已成为小区的保洁员,每天在小区里打扫卫生,家门口就业,很是惬意。“我现在每个月有1000元的工资,平时还可以去古丽克孜的手工艺专业合作社里拿些刺绣的活,没事时在家里做做,这可是我的强项,从小就是从妈妈那学来的,也有收入。”
离开这些搬迁来的居民家,小区小广场上一个公交车站前居民正排队等候公交车。一位老者笑着说:“我们到县城里看儿子,过去要想看他,得骑马下山,再坐一天的车才能到。现在很方便,只需要十几分钟,我们就可以见面了。小区的公交车10分钟一趟,特别方便。”
“我们让这些牧民搬入这个小区,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有楼房住,更想为他们创造方便快捷的生活环境。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些世世代代居住在昆仑山里的牧民搬出大山,摆脱贫困,奔小康,走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相信这一目标一定会实现的,我们有信心。”杜发成说。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5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