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20日电 (尹星云)《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规定,每年九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北京湿地日”。记者今天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据北京湿地资源调查显示,随着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的不断加大,北京市400平米以上湿地总面积已达5.8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6%。今年,北京市还将恢复湿地1600公顷,新增湿地600公顷,实现“十三五”时期恢复湿地8000公顷,新增湿地3000公顷的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北京围绕构建“一核、三横、四纵”的湿地总体布局,遵循宜林则林、宜湿则湿、林水相依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将湿地恢复与建设任务纳入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行动计划,结合河流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中小河道生态治理以及海绵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力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2016以来,全市已累计恢复建设湿地8921公顷,其中:新增湿地2452公顷,恢复湿地6469公顷,形成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10余处,湿地面积稳步扩大,湿地景观不断提升。得益于生态功能的不断改善,全市湿地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加,成为北京野生动植物的“乐园”。据统计,全市已有369种野生植物,202种野生动物在北京湿地内安家,黑鹳、鸳鸯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种群数量稳步上升,震旦鸦雀、青头潜鸭、白尾海雕等珍稀濒危鸟类在湿地内相继发现。
据了解,北京市已建立国家和市级湿地公园12个,总面积2800余公顷。组织开展10个湿地保护小区建设,总面积1300余公顷,基本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小区为补充的具有首都特色的湿地保护体系。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副处长黄三祥告诉记者,为了夯实湿地保护基础,北京陆续出台了《湿地恢复与建设技术规程》、《湿地生态质量评估规范》、《湿地监测技术规程》、《北京市级湿地公园评估标准》、《北京市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5部北京市地方标准。在《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技术导则》中,也提出规划建设森林湿地复合型,要求在废弃坑塘等水域周围,通过地形改造,打造浅滩、零星水面、开敞水面、生境岛等多种地形,营建由乔木、灌木、多年生地被和水生植物组成的森林湿地复合系统,在提供动物栖息和迁徙地生境、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同时,发挥景观美化和雨洪利用等多重作用。目前,《小微湿地建设技术规程》也正在起过程中。全市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湿地保护技术标准体系。
为了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北京启动开展了第一批市级湿地监管,建立了基于空间遥感监测技术的湿地资源监管模式和工作机制,通过对比图斑变化,及时发现、制止、处置涉及侵占湿地、违规违章建设等违法行为。同时,充分发挥河长制作用,重点集中整治了河湖湿地保护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环境问题。
据黄三祥介绍,今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将结合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对超过100亩的造林绿化地块,结合集水区建设小微湿地。以温榆河、南苑森林湿地建设为重点,加大湿地恢复与建设力度,2020年全年恢复湿地1600公顷,新增湿地600公顷,推进形成“一核、三横、四纵”的湿地总体布局,实现到“十三五”期末完成恢复湿地8000公顷,新增湿地3000公顷的目标任务。全市还将推进《北京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出台,谋划“十四五”期间全市湿地保护工作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