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9月17日消息(记者葛修远 通讯员樊永涛)金秋时节,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逊让乡八里村的梯田里,金黄色的麦穗在雪山的映衬下,分外灿烂。
站在八里村的山上眺望,只见道道山梁,梯田如波,蓝天白云下蜿蜒平整的水泥路,山脚下的沟壑间农家小屋错落有致。昔日广种薄收的坡耕地,通过综合治理,孕育出了新的嬗变。
“春天种不完,秋天收不完”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八里村是脑山地区,以前有着大量的坡耕地,村民祖祖辈辈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然而,坡耕地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水土流失不仅流走了宝贵的水资源,也流走了表层肥力较高的土壤,还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土壤肥力不断减弱,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逐年下降,成为干旱山区群众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3年以来,随着大通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相继实施,八里村所在的逊让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截至2018年底,共完成坡改梯3542.2公顷,94.81公里的田间道路建设,大型农用机械出现在田间地头,不仅让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而且解放了劳动力,农作物增产增收,激活了群众劳动致富的积极性。
山坡上绵延起伏的梯田,一波波的麦浪,伴着秋风,沁人心脾,山坡上成片的水保林摆动着,时不时的蹦出来几只野鸡、野兔。当年一下雨沟道里就流淌着浑水的村庄,现如今已是青山绿水、生机勃勃,昔日的贫瘠土地变成了沃野良田,呈现出一派阡陌纵横、林茂粮丰的新气象。
事实证明,留住了水土,就留住了发展的根;牢固了生态之基石,就实现了绿水青山,同样就拥有了金山银山。